光裕戏曲社

标题: 2018.11.16《剧种、流派与经典片段赏析——昆曲》专题讲座 [打印本页]

作者: 周慧敏    时间: 2018-11-16 21:47
标题: 2018.11.16《剧种、流派与经典片段赏析——昆曲》专题讲座
本帖最后由 秋昀无觅 于 2018-11-19 18:13 编辑

11月16日晚,在南师大学正208,我社指导老师殷翀开展“剧种、流派与经典片段赏析”主题讲座。除了光裕戏曲社社员外,南京中医药大学戏曲社也有部分社员参加。殷师在讲座前以最近京昆艺术节看戏的感受引入,谈起昆曲的流派日渐聚拢、黄梅戏没有详细流派的种种现象,向社员们介绍了流派形成的原因:
角儿的存在、剧种的行当齐全且剧目丰富、有从事同一行当的大量演员、艺术生产机制与审美风格、群众基础的加持。

[attach]4566[/attach]

然后由面入点,阐明了昆曲的实际意义上的起源在400年前、怎样从海盐腔、余姚腔发展到水磨腔、最早搬上舞台的剧目《浣纱记》等等,给大家扫清了一些盲点纠正了一些误区。
殷师介绍到,昆曲历史久、服装等舞美有了程式、又有昆曲没落之后,戏班子里的人将昆曲元素带到了其他剧种。这也解释了昆曲何以成为“百戏之祖”。
而至于昆曲中间的衰落,殷师也谈及了一些见解:昆曲展现的内容有的成为士大夫或文人阶层的恶趣味;唱腔节奏由多样逐渐变得大多舒缓,可能不符合劳动人民多变的精神审美需求;另外,昆曲自身为了解救自身困境的编戏没有得到发展。从新中国“一出戏救了一个剧种”的《十五贯》、到2004年昆曲成为非遗、再到青春版《牡丹亭》打出时尚、年轻的名片,将昆曲推到社会高雅文化的热潮。复苏的历程可谓曲折坎坷,殷师谈到,剧种的生命力到底还是要从剧种本身想出路。
为了让社员们能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昆曲表演的艺术魅力,主讲人殷翀放映了张继青版的《牡丹亭》选段,向大家强调了昆曲的曲牌与板腔体演唱的不同之处。昆曲的音域跨度范围大,大小嗓转化得比较自如,很多传统戏曲与之一样的空间转换也比较灵活。谈到舞台空间,不禁让人想到很多新编戏受舞台布置的局限和换幕的尴尬,引发了社员的思考。

[attach]4567[/attach]

社员们意犹未尽,又观看了《长生殿》选段, “春酣”“春眠”两处不同的音色,笛、管、笙、琵琶等管弦乐的伴奏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生角的演绎,社员们还看了一些丑角戏,例如《十五贯·访鼠》、《孽海记·双下山》,由于角色鲜明、情节逗趣,教室里响起阵阵欢笑声。最后,由于《长生殿·哭像》的悲剧氛围渲染,教室里安静下来,今晚可谓是领略了一次戏曲表演丰富的情绪体验。
[attach]4568[/attach]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