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京剧《贵妃醉酒》杨玉环人物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琴歌酒赋    时间: 2025-1-26 18:29
标题: 京剧《贵妃醉酒》杨玉环人物分析
本帖最后由 琴歌酒赋 于 2025-1-26 22:24 编辑

      大一时的我绝对想不到第二年专场能饰演京剧《贵妃醉酒》里的杨玉环,我甚至幻想过大三或大四挑战《霸王别姬》里的虞姬舞剑或《白蛇传·断桥》选段,也没料到自己在大二就可以接续二十一周年专场里《太真外传·盟誓》里的杨玉环,学习《贵妃醉酒》。初次观看这部戏,是在大一下学期殷师领着我们欣赏梅兰芳艺术电影《贵妃醉酒》的讲座上。当时我觉得很美,或许心里觉得梅兰芳塑造的杨贵妃是那么气度不凡、浑然天成,离我很远很远,所以从未觉得自己能尝试去演,去塑造这么一个比《太真外传·盟誓》里的杨玉环气质更“出众华美”、性格形象更具一种代表性,也更完善的杨贵妃。也又喜又惊。从起初与学长学姐闲聊专场段子,到朋友帮我分析专场节目的选择,再到自己的坚定,也很感谢殷师和学姐们的信任与支持,我最后还是决定挑战《贵妃醉酒》的上半场,也希望自己能演好这出戏。简单说完我之于《贵妃醉酒》专场段子的小小“心路历程”,接下来还是回归正题,围绕人物本身及其艺术表演来谈吧。
      《贵妃醉酒》整出戏并不长,所以我陆续看了梅兰芳艺术电影版、梅兰芳的音配像版和一些其他演员的版本,总计大约看了四五遍。相较于《太真外传》,醉酒的情节更加集中,短小却不失精悍。杨玉环这个人物雍容华贵的气质、徐缓有致的姿态与“贵妃”捆绑的更加紧密。没有一个现代人见过贵妃,但梅兰芳饰演的《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就是大众心目中贵妃的形象。如果杨贵妃出现在现实生活里,那她一定是梅兰芳表演里的那种样子,这也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它在还原历史里的“真”、还原真实中的“美”。《太真外传》是沿着杨玉环一生的线索,展开“叙事”,我觉得偏于历史记录性质;而《贵妃醉酒》则只集中于杨玉环为唐明皇在百花亭摆驾设宴,却得知皇帝转去梅妃寝宫而伤心醉酒这样的故事情节,转而在艺术上突出了杨贵妃本身的“美”,这是由戏内在设置决定的,而这也带来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要演活“贵妃”,不能停留于学习《太真外传》那种“叙事性表演”。如此我们的目光需要集中在“贵妃”的塑造,那么其心理成因和表演特色便值得我们一说。
      大的外部环境来看,杨玉环深得唐明皇的宠爱,尊为贵妃,权势地位、金钱财富是厚实的基础,爱情的甜蜜浸润着她,这自然地构成了她自信雍容的整体气质。从情节设定来看,唐明皇命杨玉环在百花亭摆宴,是在彰显贵妃娘娘深受皇帝恩宠,而杨玉环的准备过程也可以理解为等待爱人,因此她的唱、念、身段中都显现出愉悦闲适的感觉,尤其是那四句定场诗,需要念出不急闲适、自信甚至有些自得之感。同时,高裴二卿与宫女们在整场始终环绕着杨玉环,人物自身在其间自然是一个众星捧月的中心位置。
      说到表演特色,整场戏杨玉环,我所感觉到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是“稳”。在唱、念中,作为一个经典的四平调唱段,加之梅派杨玉环的唱腔特色,整体旋律是比较平缓舒展的,念白部分更为突出。我知道这对表演者的声音要求较高,嗓子不能憋,要寻求通透、敞亮的大气之感。自入社以来,嗓子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但我并不灰心,希望借学习这场戏的契机,并通过日常咬字与吊嗓不断开发自己的小嗓,让小嗓不再是我困扰的问题。同时,小嗓的音色、质感也需更贴合贵妃这个人物。此外,气贯穿其中,是其“稳”的必备条件。以“见玉兔哇”为例,无论是“玉兔哇”中“哇”的娓娓道来之感,还是“见玉兔”的“见”需要压着唱,唱出压着水上皮球之感,这都需要运用好气息。在身段表演上,相较于大一时学习的避身段之短的长生殿杨玉环,这次身段难度跨度不小,也是一个挑战。我需要在摆脱之前做身段的僵硬状态和不动腰的毛病的同时,寻求稳重大气之感。这场戏里,杨贵妃身着的蟒袍,相较于正常水袖是较重的,而表演里水袖、扇子的运用又占比较高,如其开场站定后,即需进行两侧的水袖身段。此外,水袖的收放、扇子的运用对腕子要求较高,台步与眼神等方面,我都需要勤加练习。
      总之,按常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场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相信我借此次《贵妃醉酒》的学习,能补缺短板,把困扰着我的问题慢慢解决掉,就让我像学长学姐一样,真正享受舞台上的灯光,舞台上自己表演的过程吧!
作者: 王彤    时间: 2025-1-26 18:33
学妹加油!!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25-2-10 21:01
加油!踏踏实实的学下去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