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旧论坛帖][中国京剧]高校京剧在纵深发展(我社上海行后续报道)(风清朗) [打印本页]

作者: 光裕    时间: 2009-10-30 15:40
标题: [旧论坛帖][中国京剧]高校京剧在纵深发展(我社上海行后续报道)(风清朗)
高校京剧在纵深发展

十月的上海,到处桂花飘香,人人衣着华丽,显示出国际大都市的节日气派。由本刊协办的“文华杯”第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就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拉开了帷幕。10月2日,自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朱达人宣布:“文华杯第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开幕”后,同济大学的校园里每天都荡漾着铿锵锣鼓和檀板清音。来自全国120所高校的教授、学者、大学生和研究生或粉墨登场,或清歌一曲各显其能。尽管由于接待条件所限,这次活动的人数有所下降,但是特别可喜的是参加比赛的青年人却有了较大幅度地增加,而且竞争异常激烈。显示出这一届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比上一届更加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千辛万苦为学生

这次活动是由全国高校京剧文化促进会和北京振兴京昆协会发起,由文化部教科司、同济大学、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和上海文华里京昆会所联合主办的。经过多次协商,由北京振兴京昆协会会长孙毓敏、文华里会所的张宇先生、同济大学的黄昌勇、许锦文和高校京剧促进会的严崇年、李梦东等召开了多次工作会议,并且由张宇先生慷慨解囊,给予全力资助,同济大学的负责人黄昌勇同志提供了各种生活、演出与开会的便利条件,在经过孙毓敏和许锦文等同志的多方奔走联络才使得这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工作中的克服种种困难的异常艰辛说明了举办这样一个活动的来之不易。但是,他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这样一件无利可图、极其劳累并且“与己无关”的事业呢?他们说,那就是为了让大学生走进京剧,让京剧走进大学校园。为此,通过他们的努力,从第一届的无学生参加,到第二届的10几名学生参加,发展到第三届、第四届学生所占比例迅速提高的可喜现象。由于从第三届设置了青年参赛条列,激发了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与热情。也促进了热爱京剧的老教授和老艺术家在大学开设京剧选修课、辅导青年人学习京剧的责任感。

学生比赛成绩喜人

这次演唱研讨会中参加比赛的学生除两三人在30岁以上外,其余80多人均在20岁左右,而且出现很多学戏时间不长,艺术水平不浅的新票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马静雯只有22岁,她表演的《穆桂英挂帅·捧印》却显示出很高的艺术天赋,不仅唱得尺寸得当,字眼分明,而且把梅兰芳设计得非常复杂的“捧印”舞蹈动作演得干净利落;南开大学去年有两个人获得一等奖,今年就增加到三个人。而且刘佳同学去年以又唱又打的《穆柯寨》问鼎,今年又以载歌载舞的《霸王别姬》摘金;王娅婷去年以唱做繁难的《拾玉镯》、《樊江关》获得好评,今年更是出人预料地演出了票友从不问津的武旦戏《打焦赞》,那山膀云手和圆场的碎步,连著名老艺术家毕谷云先生都惊叹地说:“你们这可是下了苦功的。”去年,同济大学的李健表演的是梅派的《太真外传》,今年又拿出了许多内行都没有见过的骨子老戏《彩楼配》;足见他对京剧的涉猎之深。而北京二外的董飞,去年似乎是刚刚学戏不久,虽然是也曾清歌一曲,随后却是处处请人指教,显示出他对京剧的酷爱之深,学戏之刻苦。果然,今年他不但改为彩唱,连唱带舞,而且一举夺魁,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舒已经是经常露面的程派名票了,去年演出《春闺梦》后,经过78岁的荆州名票邓述翱的指点,又有了长足进取,一年来演过整出的《武家坡》和《游龙戏凤》,也唱过《鸳鸯冢》、《锁麟囊》,在这次大赛中她又清歌一曲《梅妃》,且唱得十分老到。而她不过是复旦大学一年级的研究生,只有22岁。此外,获得金奖的还有南开大学的夏炎、兰州西北民族大学余文鑫、合肥工业大学张乐、金谷、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正贵、华北电力学院的李光、北京工业大学的周侗、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姜志平和兰州大学的高玮。比赛后有同学问,原定一等奖10名,怎么多了这么多呀?要知道这次大赛的评委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艺术家,孙毓敏、王梦云二位谁都知道,就不说了。那毕谷云也是独自挑班的老前辈,关松安的老生戏在江南也颇有名气,田恩荣更是上海戏校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论这五位评委的资历,评判这样的赛事,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他们却比在中央电视台当大赛评委还要认真仔细,尤其是最后评定的时候,他们却怎么也不敢拍板,反复地商量了三个多小时。最后每个人拿出的名单都比原来的规定多出一半,只好增加获奖的名额,因为他们实在不忍心让这些酷爱京剧的新生力量受到丝毫的伤害,更不愿意用自己的手对他们的积极性给予一点点打击。其实安徽农业大学的小老旦陆方欢和那个大花脸王恒也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南京师范大学的殷翀唱的《摘缨会》也很有讲究;最吸引观众的应该说就是中山大学的学生在姜兴发老师的指导下排演的《游园惊梦》、《西厢记》和《百花赠剑》三出戏的片断。从排练演出的剧场气氛中说明他们的教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也说明学生都得到过四功五法的规范严格地培训,作为大学京剧和昆曲的选修课,是非常值得赞赏和推广的一种模式。总之,从大赛中我们看到了大学京剧正在扎扎实实地深入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一等奖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热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走进京剧那坚实地脚步。所以我们看到大赛的评选结果由衷地对大学京剧的纵深发展感到欣慰。

以艺会友 京剧情深

根据高校京剧促进会艺委会的规定,在第四届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上40岁以上的大学教师不参赛,以自唱自娱为主。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剧场的气氛和教授们的兴趣。杭州师范学院的戈宝栋和厦门大学的胡维弘虽然他们平时远隔千里,却是多年的艺友,他们联袂演出的《空城计》,一个诸葛亮,一个司马懿,合作得非常默契,这种演唱不为功名利禄,也不为赢得大家的喝彩,却唱出了他们的潇洒与率真,唱得台下观众心旷神怡;浙江财经学院的何秋菊彩唱了一段《三娘教子》的慢板,那一板三眼的节奏唱得非常稳重,节奏、劲头和行腔都很规矩,很有一些专业的感觉;辽宁抚顺师范专科的何长高已经是78岁的京剧名票了,老生、青衣、小生戏无所不能,舞台上给人挥洒自如的感觉,这次带了他培育的学生于倩联合演出了《柳荫记》"楼台会"的一折,体现出京剧在高校中得到了传帮带;中山大学的冯道堆教授是纯正的广东人,虽然是第一次男扮女装唱《女起解》却是不慌不忙,时不时地在过门中还做个怪象逗得台下大笑,似乎把京剧玩得很“八卦”了。作为积极推动高校京剧活动的四老:上海82岁的黄派青衣朱永康以一曲《春秋配》答谢四方知音;81岁的林德忻一不唱本行小生,也不唱他的尚派《探母》而改唱程派《锁麟囊》、第三军医大79岁的李梦东为筹备这次大赛忙前忙后,嗓子累得嘶哑,仍然以一段《二堂舍子》的唱腔获得热烈掌声;浙江大学79岁的龚浩然依然宝刀不老,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唱段《姚期》。四位老人都是那么精神饱满,唱得也都很见功力。显然,京剧是他们长寿的秘诀,更是他们离退休后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当然也是对高校京剧最好的推动。

唱得好,说得更好

由于去年的研讨会安排的时间比较紧,很多人的发言都没有尽兴,大家意见比较多,据说事后有些学校又集中在天津南开专门召开了一次理论研讨会,这次组委会共安排了三个半天的时间,但是每天的发言仍然要进行时间限制。最后许多代表提出以后要增加研讨会的时间。研讨会为什么大受欢迎呢?那是因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和孙毓敏以及上海戏曲理论家翁思再的光临和他们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研讨会的第一天,尚长荣先生很早就来到了同济大学的逸夫楼会议厅,而且第一个发言,他首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京剧走进大学的10年历程。10年前他们到北京在海淀剧院为各大学学生演出《曹操与杨修》和《盘丝洞》等戏,尽管他们通过媒体宣传又深入大学与学生面对面的做工作,第一场演出竟然还是一票难送。就是送票上门,大学生都不屑一顾。但是通过他们的现场演出,他们欣喜地看到观众的情绪随着演出的进行而发生了明显地变化,当演出在观众情绪高昂的时候闭幕时,观众的态度显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演出结束后,尚长荣和扮演杨修的张澍一齐从舞台上走下舞台,深入到热情的大学生中间,认真地倾听他们的意见,与他们交谈,许多大学生告诉他们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京剧,想不到京剧原来如此美妙。他们的观后感是最好的广告和宣传,从此一传十,十传百,唤起了大学生热爱京剧的热潮。所以演出上座率一天比一天高,终于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事实说明京剧完全可以征服现代的大学生。尚长荣先生说京剧是国粹,但是不能光说不练,必须要送戏上门,让大学生直接接触京剧,用京剧艺术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大学生,为此全国的京剧工作者十年来坚持不懈地深入学校,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他看到全国的百所大学京剧票友会师上海感到非常地高兴。
当时,尚长荣先生话锋一转,特别强调地说,京剧艺术代表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她所以能够以自己独特地形式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就在于她的民族性和写意性的表演,他特别指出,有人讥笑京剧演员把胡子悬挂在半空中是荒唐,其实正说明了他们是以话剧的眼光来看京剧,是对我们民族传统艺术的无知。他在讲话中尤其强调要高度重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工作。他的讲话不时地被掌声打断,随后,孙毓敏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京剧走进大学的重要意义和她在世界各大学进行京剧艺术讲座的情景,对在座的大学师生以很大的鼓舞。
接着,中国石油大学京剧协会的萧树元、甘肃省文化馆的宋丽和西北民族大学的余文鑫、复旦大学华山临床医学院的邱天明、抚顺师专音乐系的吴丽君、中山大学岭南剧社的姜兴发、厦门大学的胡维弘、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的高燕、江西师范大学的龙祥凤、同济大学的许锦文、吉林大学京剧活动中心的张祥琯和吉林艺术学院高职学院戏曲部主任张群利、西安交通大学的薛涛、兰州大学工会业余京剧团和南开大学外语学院的代表分别就自己所在高校开展京剧活动和京剧选修课的情况、经验、成果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通报,把他们遇到困难时遭受的打击和解决困难的方法甚至是窍门都和盘托出,供其他院校的同志借鉴。许多院校的代表根据研讨会上的发言得到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在高校普及京剧艺术,像中山和南开那样请优秀演员担任客座教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老教授的介入和带头作用固然重要,选修课教师的年轻化也是势在必行。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发起人之一严崇年以亲身经历介绍了高校京剧面向学生,从学生零的突破到逐年大幅度增长的可喜现象 南京师范大学的殷翀、张正贵、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梨园社的理事长马飞、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姚清林和同济大学的李健等作为学生代表也提交了论文,有的也在会上做了发言。学生那充满朝气和热情的言辞给我们传递出一个令人非常鼓舞的信息:那就是高校京剧前景美好,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京剧在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属于大学生。 圆满的尾声 美好的前景 演唱研讨会的闭幕式在上海的城隍庙九曲桥畔、由文华里会所总裁张宇先生的开辟的京剧演出剧场“豫园戏苑”举行。在委婉动听的小开门乐曲声中,著名艺术家王梦云宣布并主持了获得本届比赛一、二、三等奖的获奖名单和颁奖仪式;孙毓敏会长代表组委会向上海的主办方同济大学办法了组织奖;特别向资助这次活动的上海文华里会所总裁张宇先生颁发了特殊贡献奖,她特别强调指出,这次活动如果没有张宇先生的资助是无法举行的,更重要的是张宇先生从10年前连续主办三届“新苗杯”少儿京剧大赛开始,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京剧的支持和赞助,他开辟的文华里会所经常举办京剧、昆曲和越剧的重大活动,不惜重金多次为演出机会少的青年演员举办专场演出,并成功地创办了“男旦专场”、“大学生票友专场”等,为支持《中国京剧》的发行,他今年就购买了100套杂志分送给他的朋友。在目前京剧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主动为京剧谋出路,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我们衷心感谢张宇先生对京剧的支持。随后,举行了交接旗仪式,首先由同济大学的负责人黄昌勇将“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会旗交给孙毓敏会长,然后孙毓敏又将会旗叫给第五届大会的主办方,即山西省太原市梨园新文化中心的冯胡虎先生。结果会旗的冯先生激动地对全场高校师生说:“让我们明年太原再见。”
最后,闭幕式在檀板清音中推向高潮,当部分金奖获得者和这次活动的大忙人许锦文先生演唱后,上海市级领导组织的“春秋票房”负责人朱达人也从医院赶来高歌一曲;压轴是孙毓敏会长演唱的张派名剧《望江亭》,大轴子是孙毓敏首次与张宇先生联袂演唱的《坐宫》选段。由于孙毓敏是临时汆锅,她邀请全场票友与她一起演唱,这时,古老浑厚的皮黄之声响彻在现代化上海的天空。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2005.11)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