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青眼高歌未老 [打印本页]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4-11-14 19:00
标题: 青眼高歌未老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4-11-14 21:39 编辑

[attach]2325[/attach]
昨晚去河西保利剧院看了李宝春、钱振荣主演的京剧《知己》。

由于生活状态比较苦叉,郭启宏的话剧原著和上海陈少云关栋天的版本都没空看,就昨天感受随便写点。

总得来讲挺不错。作为新编戏,它形式上的创新一目了然:高科技屏幕投影,京昆并举且融入各种南腔北调的声腔,还有那群羊羔般大跳忠字舞的龙套苦役犯……然而整体而言,这些新奇玩意构建出的格局却颇得传统戏精髓:既有鲜明娱乐性,又有深沉蕴藉的情感;每一折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甚至在某些具体细节上——吴汉槎冰天雪地中的大段反二黄中间穿插数次群羊乱舞,难道不也是乌盆与张别古、苏三与崇公道的套路?一般新编戏总喜欢搞得浓如烈酒,无论酒好酒劣,至少得剑拔弩张地把度数飚上去。此剧却有温厚如茶的风度。没有太激烈的冲突,太刻露的剖析,几场高潮戏,顾贞观在中堂府拼酒叩拜,并未太失身份(于成龙的拼酒则是另一风格),后来二人分道扬镳,亦不出恶声。然而娱乐和温情之外,它有真正严肃的立意、深刻的思考和成熟的悲悯情怀。在不动声色中直戳敏感穴位,比那些让每个主角都大吼一番to be or not to be的灵魂抉择而实际内涵却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新编戏要有意思得多。

信然,宝哥哥是懂戏的。

很喜欢顾贞观的醉后的那段梦境,顾、吴二人唱昆腔,镜像对舞,程式身段柔顺如行云流水。自始至终没有通过任何方式交代入梦(比如睡着睡着忽然站起来,神灵引导,或是喷干冰),然而观众都能感受和理解那一派迷离惝恍。最可贵的是梦境内容,都知道夜梦源于日思,但如果梦境只是平日思虑的重复,不能幻中出奇,又有何意味可言?(我以为西楼错梦原文里男主梦到女主不理他了结果一看并不是女主而是一丑妇,比现在通行演出本里男主单纯梦到女主别抱琵琶要好。后者反映的显然是男主担心女主变心,而结合女主实际上三贞九烈的抗争,男主这样的疑虑未免显得刻薄乃至寡情了。但第一种,(我强烈怀疑是袁真实的梦……)虽然表意含混,但正好能反映男主患得患失,欲信难确信欲疑不忍疑的复杂心理。傅山进京里那个梦也是很明显地反映他潜意识里的犹豫,还顺带黑了他老婆……但这些本身很明确的思维过程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梦境用个几次就显得老套了)本剧的梦中吴兆骞没有没有怨愤哀苦,反而示对方以仙山琼阁之境,这自然不是吴的真切感受,也肯定不能说是顾潜意识里觉得吴在过着好日子,但并不让人感到离谱——因为很多梦本身就无解,因为声腔和身段的赏心悦目,因为从优美的表演中,能感受到知己间温厚的感情,某种希冀,某种开解,某种释去重负的轻松——“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僝僽”,释去重负,确实是他们心底最深沉的渴望。听说赦回之事,吴却犹豫了。吴的改变,在他自身,或许是痛切的折节,也有可能只是浑然不觉的潜移默化,而对于顾,则肯定是完全没有预料的。或许他潜意识深处曾有隐约的担心,但显然清醒后完全没有让这种担心在意识中发展,所以看到归来的吴才会那么无法接受。因而虽然梦是顾贞观的梦,与他人无涉,但此处的犹豫,要么是吴魂魄现身,要么是“上帝”的剧透。这超越了梦的范畴,但融化在一片迷蒙中又显得浑然一体,是一种合理的出格,完成了推动情节转折的任务。

最大的问题应该是云姬……这个角色太打酱油了……我看了好几场才搞清楚她的身份是小姐还是丫鬟还是什么其他人。她拒绝胖子总管追求这个桥段感觉完全没有意义啊,虽然假如她为了顾的营救行动献身胖总管会非常恶俗,但连献身也没有为什么还要设置这个情节呢……要表现总管是小人很简单啊,他一出场就看出是小人了。只有她给顾贞观解释纳兰性德的一片苦心那一场才有点意义,那段词写得挺清透,纳兰理解顾贞观,顾贞观不理解纳兰,以及自己既理解顾贞观也理解纳兰都表达得很清楚,也终于说明白了她的身世。两人并没有在私情上过多交流。虽然假如交流私情也会很恶俗,但后面她又嫁给顾了啊,既然要结婚那这点感情基础不是很够吧……她嫁给顾贞观那场戏,放在知己断交、吴抱着“屈膝处”的牌子拜谢梁汾这一高潮后面,实在是……让满腹辛酸化作了对“顾贞观怎样被掰直”的腹黑……(好吧这是我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些逻辑上的小bug就不提了。这个角色或许是可以塑造好的,更有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但目前的状态实在有点奇怪。连那个青楼女老板都不如。看完戏还专门和同伴讨论了近来新编历史剧里几乎就没有塑造得很成功的女性形象,要么一看就知道是虚构出来给旦角挣饭碗的,要么是历史人物背负了太多翻案的重担结果搞得自己十分奇葩……

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唱词,好多唱词欠明爽。虽然辞藻用得挺漂亮但在语法上不通,意思也不透。尤其是宝哥哥自己的唱词,最好再找人给整理整理。京昆合演,昆曲唱词修辞复杂一点就罢了,京剧齐言格更要体现出平实如话的特点来。传统戏词有些虽然水,但句式是简单的,意思是明白的。锁麟囊那样诗化的语言也不是不可以,但整体风格要协调。上半句晦涩下半句明朗,上句古奥下句浅白,实在会让人觉得语势龃龉。龙套的那首认罪的牌子就很好嘛,嘿,简直绝唱啊,根本感觉不出格律的束缚。花脸纳兰明珠的几段唱也非常好,要言不烦。

宣传册里,李宝春自己写道:“塑造吴兆骞这个角色时,坦白说脑海中曾浮现了父亲李少春从“牛棚”里被放出来后的形象,那段日子,父亲一改从前常立腰手背后的习惯,而是‘头微低、胸略含、背轻躬,双手交握于两袖中’,我曾疑惑‘您冷吗?’父亲却告诉我:‘不,这样让人觉得谦虚。’作为一名演员,父亲深谙肢体形态所能传递的‘潜台词’,而记忆中父亲这抹‘谦虚’的身影,也成了我对吴兆骞历经极苦寒境改造时的形象解读增加点视觉创意。”以及“‘机械’是表演者忌讳的无感表现,但在剧种,对于宁古塔改造者来说,此种‘机械形态’却正也体现出他们的意识指导行为的表现。”唉,第一段,真是心碎一地。那群龙套的机械舞蹈,我觉得还是成功的。虽然对传统的突破比较大(其实也应用了很多传统技巧),但非此荒诞也不足以体现十年流放对人的摧残。然而我以为吴兆骞初到宁古塔,雪地里那几段,身段是不是太干瘪了些。毕竟激昂的唱腔与这个始终瑟缩的形象不太协调,况且那时的吴尚未被磨去傲骨,就算要体现他被改造后的“机械”,也应该有个过程,前几段唱,造型还是可以更美一点的。

钱振荣,表演上一般吧,含混绵软的唱腔和南方口音特重的京白(划去)普通话,虽然是攻受立判,但倒并没怎么影响他塑造的角色……我以为分别用京昆塑造这两个人物,也算各得其所。但他为什么不能多说说韵白呢呢呢???每次一喊汉槎,OMG。。。。

唉,其实我本来只想挪用午饭午觉时间随便写点,没想叨这么多的。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宝哥哥的创作精力还是很旺盛的啊!去年的原野,今年又是知己,还有以前的一批新老戏,不说多好,也都在格调上吧。我觉得知己还比原野更成熟。但是嗓子气力真是不行了,每次听到走高音都替他担心。想到去年原野里,那一大段表意不明的唱腔肆无忌惮地虐他的嗓子耗他的精力,真是痛惜啊!知己里,他的活儿已经比原野要轻松多了。这样挺好。本来一出好戏就不需要累死主演。但要是某一天,他连这样完整的一出也唱不动了呢?除了他自己,谁还能演好、演透他创作的戏呢?当一个演员的舞台生涯结束时,他华彩的创作才华会不会也一道湮没?连续两年看了他的戏,似乎就觉得他给自己演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似乎就觉得他会一直每隔一两年就带一出新戏来全国巡演,然而一细想,幻觉破灭,每隔一两年就给自己演一出新编戏的只会是省京= =而他,真的还能再排多少个新戏?再全国巡演多少次?我还能再看几回他的戏,品头论足,仿佛看到戏曲现代化希望似的呢?彩云易散琉璃脆,最怕的就是千古文章未尽才啊!

题目引用纳兰性德赠梁汾的《金缕曲》,青眼在,愿高歌不老……
作者: 颖之    时间: 2014-11-17 21:28
好的吧。。。还说想去看这个戏来的。。。看见论坛的节目预告心想“反正日子还早估计到时候社里会统一组织买票的不着急”就没再往心里去。。。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看见戏评了。。。T^T只好等过阵子上网找视频看了。。。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