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昆剧《西厢记》《李香君》 [打印本页]

作者: 归菊    时间: 2009-12-25 23:36
标题: 昆剧《西厢记》《李香君》
昆剧《西厢记》(12月13日梅兰芳大剧院)

主演:王振义、张媛媛(北方昆曲剧院)

编导:★★★★☆

表演:★★★☆☆

舞美:★★★★☆

综合:★★★☆☆

昆剧《李香君》(12月14日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

演出:台湾戏曲学院

编导:★★★★☆

表演:★★★☆☆

舞美:★★★☆☆

综合:★★★☆☆

接连两天看了两出昆剧,觉得有些相似之处,所以放在一起说。

都是改编自古典名剧,改编得都很不错。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所写的曲词,基本能和原有的曲词融为一体,没有明显的断裂。尤其《李香君》的改编着实不易,原封不动用原著词句处并不多,多是改编者自己所写,甚妙!并且,在字幕上不仅注明曲牌,更写明了曲之南北、宫调,甚至以小一号的字体标出衬字,由此可见作者之匠心所运。

同时,两剧的改编有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故事的推进稍显突兀。皆因原著篇幅很长,要压缩在两个半小时的戏里,情节处理得草率,情感不够细腻,也是难免了。都是熟戏,观众大体知道会有哪些场次,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与主题关联不甚大的闲笔,更容易出彩。观众看这些戏,绝不是看剧情来的,戏好看,喜欢看,才好。像《西厢记》,最喜“游殿”一折,多可乐。不过,想来北昆是演不了的,丑不念苏白,也就无所谓昆不昆了。

北昆的《西厢记》中,编剧试图为崔张之爱寻找一个更可信的理由,设计了莺莺怜惜受伤的鸟儿,从而令张生感叹莺莺不仅菩萨面容,更兼菩萨心肠。多少是个败笔。崔张之爱,妙就妙一见倾心恰似“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绝就绝在只打了个照面便“风魔了张解元”,演的就是这种没条件的钟情,若强加上世俗的逻辑,便真的俗了。

王振义演得真好,无疑是全剧的核心。老在学校碰见他,每每见到他那“天边一朵云”,便想乐。相比之下,崔莺莺便有些逊色了,很多地方来不及作细腻的表现,多少显得有些平平。红娘的念白完全是京剧味,听着甚是别扭,同样别扭的还有红娘的几身行头。当然,这绝不是北昆《西厢记》的最高水平,当初魏春荣、王振义的携手,还是比较经典的。而北昆排演《西厢》的曲折,真应了那一句“人生如戏”,想来不由叹息。

音乐是不错的,旁边坐的便是咱班昆曲作曲专业的同学,他随口便能把演员所唱翻成谱子。倒是邻座一位老爷爷,振振有词,细听是在念锣鼓经,这才发现这戏的锣鼓真的用了不少,越发地往京剧靠近了。

布景很好,重在意境,点到即是,只是花园那场的那坛花难看了些。最要赞赏的一点是,二道幕用得极好,幕前仍在做戏,幕后正好换布景,保证了戏的连续性,这才是戏曲灵活时空该有的妙处,是话剧的分场所取代不了的。

再说《李香君》,值得称赞的是昆曲传统保持得很好,突出表现在两点。一是前面所说的按曲牌填词,再一个便是昆曲的载歌载舞。身段编排得极好看,并能与唱浑然一体,在昆曲新编戏中能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此外,唱是严格按照南昆的咬字的,听得出下了功夫,只是由于地域原因,不是很准。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念白,尤其是李贞丽念京白,到底破坏金陵脂粉地那莺声燕语的气氛。

舞美确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论是大意象的幕片,还是具体的物什,物尽其用,无一虚设。只是换场时,出现了一点不在预期的小问题,影响整体效果。

总的来说,比想象中好。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09-12-26 11:00
昆曲的音韵还是应该按南昆来,毕竟一地方言出一地的戏曲,改了就变味了,上次看戏曲频道一访测,娄阿鼠全用京白,很多哏就没法表现了
作者: 归菊    时间: 2009-12-26 23:39
回复 2# 风清朗

您看的那个就是《西厢记》前一天的戏,想来也不好看,所以没去。。。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09-12-27 09:23
回复 3# 归菊

不是,是以前十一台放的折子
作者: 归菊    时间: 2009-12-27 23:14
回复 4# 风清朗

哦~~~这样啊~~~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