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拾韵榴红”十六周年专场演出观后(个别剧目) [打印本页]

作者: 刘白白    时间: 2019-6-4 21:02
标题: “拾韵榴红”十六周年专场演出观后(个别剧目)
因为摄影的缘故,所以看演出也比较仔细,基本上全神贯注地观看了整个专场。在此略作一些讨论。
这次演出比较大的舞台事故,就是《野猪林·游春》。舞台上,胡琴一响,必须要开口。《游春》的出场,谈不上来不来得及。前面的过门,就是我们准备的时间,而这个时间也是足够用来作诸多调整了。我在演《红娘·问病》的时候,由于解头巾、解腰包不及时,导致该我念白的时候,我还没有到台前。但也只好一边解一边说,解完以后,边走边说。虽然位置上迟了,但台上并没有因为没人说话而冷场。专场前,也带了大家看视频,有许多舞台事故的解决。这也考验同学临场应变的能力。蔡万军老师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对于台上的突发状况,能够随时变化,也因此能为我们状况百出的演出操琴。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还有就是情绪上过于高兴了。这个处理可以参看周子珺在论坛谈戏说艺板块的《〈野猪林·游春〉感想》。
《游龙戏凤》的尺寸上有点拉得太大。李凤姐斟完酒以后,正德从九龙口回到座位上再问“这是哪个斟的”,台上一度安静了。我听到雍安保笑着说,大概忘词了。所以,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就欠妥了。老生作为这出戏节奏的主要调控者,需要随时而变。不要一味求慢。去年高京赛殷师和赵颖社长演出时,赵颖社长的“茶寒了”念得过慢,殷师紧接着就在念白上把节奏催上去,也是一例。
京豫的《穆桂英挂帅》,暴露了演唱上的弱点。豫剧的穆桂英范儿是有了,身上的尺寸劲头也还可以。但是嗓音缺乏爆发,音色沙哑,气力不足,演唱劲头上前紧后松。在平时的喊嗓要花工夫,对自己的唱段,也要放出来练习,练习的完整度要高。在张文欣同学的总结里,也提到了这一点,希望再接再厉。京剧的穆桂英有些气力不够,在对亲人、战友表示赞美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观感,更像是蔑视与挑衅。
剧目的选择上,越剧的《读西厢》《葬花》《十八相送》《夸夫》都是节奏比较慢的戏。尤其《夸夫》,如果演唱不是很到位,人物理解不深入的话,很难出效果。作为二十年的夫妻,要演出二者之间的默契,也要演出相应的年龄的感觉。梁红玉给人的感觉,还是一个小丫鬟,过于灵巧。年龄感在老生戏里面比较容易体现。黑、黪、白三种颜色的髯口,给人以直观的年龄层次。而旦角戏,则需要声音的速度与音色和身段来作区分。昆曲里面的巾生和官生也是一样。同样是大小嗓结合的唱法,音色还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在演出兴奋之后,回顾自己的演出,要有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学过的戏值得反复玩味,看出新玩意儿。请大家写演出总结也是这个目的。很多东西也只有演出以后才能发现。过则勿惮改,才能更上一层楼。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