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旧论坛帖]受戈老师之托,发一篇他的上海会议的论文:《知己知彼,以理服人》(风清朗) [打印本页]

作者: 光裕    时间: 2009-10-30 15:28
标题: [旧论坛帖]受戈老师之托,发一篇他的上海会议的论文:《知己知彼,以理服人》(风清朗)
注:在上海和戈宝栋老师认识,会后,戈老师发来电邮,要在下代为在学生中宣传一下他的观点,他对我们学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也希望我们能常和他交流联系。

知己知彼,以理服人


杭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戈宝栋



常听说“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等等。但是一经面对洋教条的种种无情攻击和讨伐的时候,却往往显得缺少系统的理论体系,好像理论上不那么理直气壮了。这正反映出我们在民族戏曲理论方面相当薄弱的缺陷。由于自古以来有于对戏曲的历史偏见,将演艺事业视为下九流的低下职业,从艺者得不到文化学习的机会,依靠师父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知识阶层的文人大多又不屑于从事这方面的理论写作。因而形成专业演员只能够进行各种技术传授,却难以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其艺术真髓。

高等院校的京剧爱好者是业余票界中的知识群体,他们在各院校开设了京剧选修课程,在年轻一代中培养京剧爱好者,无疑是对京剧事业是十分有意义的大好事。同时这些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都有各方面的专业学术成就,京剧倒是他们的业余爱好。较强的思维逻辑,语言和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能力都是他们的强项。应当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有利因素,为振兴与弘扬京剧艺术起积极作用,肩负起京剧艺术的理论建设任务。所以在进行京剧选修课教学的同时,这些学者还应当进行有关戏剧理论方面的学习。不仅要探索我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更需要了解世界戏剧发展的动向与规律,才能发表具有深刻见解的理论阐述,同洋教条作不懈的论争。

世界上各种民族戏剧的发生、发展过程,对比之下,都有其相同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大多是属于戏剧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同之处是由各自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只有尊重对方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他们的民族戏剧。这里没有什么先进或落后的区别。所谓“先进”与“落后”、“科学”、“不科学”等说法,在艺术范畴中,都是无稽之谈。对待本民族的戏剧传统,尤其不应该抱有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那是最没有出息的态度。真正的戏剧艺术大师,无不尊重其他民族的戏剧文化。莎士比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人皆如此。惟有那些一知半解的“半瓶醋”,他们对别的民族戏剧不甚了解,对自己民族的戏剧也知道得很有限,才发表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狂言或谬论,打着“改革”的旗号胡言乱语,招摇撞骗。为了维护京剧文化,我们高等院校的京剧爱好者应义不容辞地投入到京剧理论建设的行列中去,研究中外的戏剧历史和理论,提起笔杆,著文驳斥那些误导青年的荒谬言论。只要我们熟知世界戏剧演变的有关历史与表演特色,就不会被那些吓唬人的新鲜词汇所蒙蔽。其目的并不在于说服“花岗岩”的头脑的人,而在于让更多的年轻人明白事理与真相,引导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教化作用是戏曲的社会功能之一,但不是戏曲功能的全部。除此而外,她还提供人们精神文化上美的享受。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戏剧有时可以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无论国内国外,在革命高潮或者国难的时候,戏剧的宣传、激励作用常常是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是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潜移默化来体现的,以寓教于乐的手段来实现的。首先应当知道,人们是为取乐而来看戏的,在取乐之中接受教育。和平时期的戏剧也具有教化作用,这是惩恶扬善、明辨是非的宣教作用。如果以实用主义思想指导,过分地夸大了戏剧的社会作用,强调了其宣传教育作用,以急功近利的主观愿望,以推行某种施政方针为目的而编造的说教戏剧,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动用了舆论宣传,也成不了气候。事实证明,终究只能是劳民伤财的愚蠢行为而已。教育作用也因时因地而异,同样一出《四郎探母》,曾经在大陆因批判“叛徒哲学”而遭到禁演,在台湾却因其中浓烈的乡思之情,赢得了纷纷观众的热泪。这也同自然发展规律相一致的。现代人为人们追求美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却给人们带来太多的生态灾难: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这些危机使得森林毁灭、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物种退化、精神失落、道德沦丧、心态失衡……造成种种威胁人类生存的大灾难。面对着这种消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时代呼唤人们必须要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识的精神复归运动。当代的教育失败、精神的空虚、价值的漂泊感和拜金主义抬头。正是因为过分强调了金钱、速度和时间的同时,忽略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和精神拯救领域的功效所致。为了推广普通话的社会利益的驱使,反对京剧使用上口字就是一例。这同当年为了保护粮食而消灭麻雀一样,有悖于自然规律的政治措施同样愚蠢。所以,对待戏曲艺术的改革,应当注重其文化内涵,不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一味地追求某种社会效益。从某意义上说,这也是一定程度上保护戏曲的自然生态。

我国的文化传统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主导思想,这是顺应自然的思维方法。相对那种“人定胜天”的学说,似乎显得保守落后一些。但是多少年来人们对自然慷慨的赋予贪得无厌,只知道无限制地索取,不晓得保护地下和空间的自然资源。当自然生态失去平衡的时候,因此灾害频生。此时,才意识到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领域也同样,文化一旦形成为传统,已经经历过了无数次的优胜劣汰的改革过程,不能以现代人急功近利的主观愿望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大破大立地任意捏造。我们只能如梅兰芳提倡的“移步不换形”的方式逐步改进。这样才能保持其本土的乡土气息,惟有这样才能发现京剧所蕴藏的无限宝藏,并且能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来,真正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作者: 光裕    时间: 2009-10-30 15:28
标题: [旧论坛帖](李更远)
这年头做真学问干正事真事的太少了
作者: 光裕    时间: 2009-10-30 15:29
标题: [旧论坛帖]另一篇:这是戈老师今年在天津开京剧选修课研讨会时的发言材料(风清朗)
[ 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京剧选修课教学研讨会(天津)发言材料 ]


写好论文评语,扩大教学范围


杭州师范学院 戈宝栋


今年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开设了“京剧艺术基础与欣赏”的公共选修课,由我主持与讲授。我过去曾经讲过几次“京剧欣赏” 的讲座,那是专题的,片段的。这次是全学期的选修课,是连续的,系统的。对于这方面课程的全面安排以及教学进度,我还是缺乏经验的。学院领导考虑到这是本校首次开设的新课目,首先在所属的艺术学院音乐专业试办,因为音乐专业与京剧艺术还有共通之处,选修的生源可能多些,等教学效果有了体现,再逐渐扩大到其他理工专业。这对我来说,既方便又艰难。由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听课的对象,共同语言比较多,容易取得共鸣。但是讲课内容的深度,要高于理工类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同他们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备课就需要更精细一些。

我的教学思路仍是从欣赏入手,由浅入深,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深入分析各种表演艺术的内涵。考核方式,由于经验不足,加上另外一些条件不成熟,我只采取每人必须交上论文一篇,内容不限。可以写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观赏后的感受。可以提出自己的听课要求,也可以对讲课提出改进意见。希望同学们发自内心,不要写空洞的文章。文章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这门的考核成绩,这是唯一的依据,务必要认真对待。

我没有限定他们上交论文的时间,起先交论文的学生很少,到后来临结束之前,几十篇文章压向我来,有的字迹潦草,难以认辨,看得我晕头转向,这是一般通病。但是从这些五花八门的文章中,我获得了可靠的教学反馈,与青年们达到心灵的沟通,从中感受到青春的活力,看到了京剧的希望,从而也得到了由衷的欣慰。

从这些文章中看,多数学生对开设“京剧欣赏”的选修课还是欢迎的,有的本来就想学一点民族传统艺术,但苦于无门。学校教学之中没有安排这方面的内容,教学系统全是西方的一套,当看到学校开设了“京剧欣赏”选修非常高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有的本来并不想报名,迫于必须选修几门,无可奈何报的名。可是没有想到,听了几课,觉得很有意思便产生了兴趣。发现我国民族传统中,包藏了这么宽广的文化领域非常兴奋,是以前从未想到的。当然,也有的学生始终不很喜欢,文章之中没有表露,从上课时被动的神态可以看出来。

有的学生在论文中,结合自己的专业,探讨发声的技巧,发现京剧在咬字、行腔方面十分讲究,对他们的学业很有启发,感到收益颇大,不同于其他选修课。也有的学生对当前京剧面临的处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有的学生十分感慨地表示,我们这一代应当肩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等。看到这些青年热情洋溢的文章,深受感动。证实了开设这门课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另外有的文章讲了一番大道理,而且以电脑打字,长长好几张。这些道理都非常对,起初我很惊讶,他们懂的可真不少呀!后来细心琢磨,知道是从网站上下载过来的,这是弄虚作假的舞弊手法。难怪事先有学生打电话问我,文章是否可以电脑打字?当时我未加思索,随口答应“当然可以”。只想到打字比手写清楚,岂有放着现代科学技术不用的道理?谁知其中还有这么个巧妙。这样一来,我反而对那些潦草的字迹感兴趣了,从这些潦草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真诚的品格,脚踏实地的作风,真实的思想感情。从而对这些手写的文章感到十分亲切。虽然批阅比较吃力也心甘情愿。这些文章某些观点或看法未必正确,但是真实可靠。我可以针对他们不全面、不准确的地方,写评语来纠正或引导他们,达到实实在在的教学目的。最后给他们的记分为“优秀”,以资鼓励。当然对他们不足的部分,包括字迹潦草,也提出善意的批评。强调从事艺术的人,要特别注重形式美,这种素质要在平时任何细节中注意培养,形成习惯。才能在进行表演的关键时刻,一切行为和举动都要符合美的准则。

对于那些不实事求是的文章,透过那清晰的文字、周密的逻辑以及正确的结论,我看到作者的虚伪。向他们指出论文不是答卷,没有标准答案。主要是写出自己的观点,观点不准确不要紧,关键是自己的。这样我才可以对你有针对性的帮助,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至于记分,我并不对他们苛刻,看在他们还能够去翻阅、查看一些资料,加以选择、判断和归类,肯定他们还是下了一定功夫的,但是不能获得高分,只给一个“中”。(按校方定的记分标准是: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尽管我收到的论文很多,而且其中有些文章字迹潦草、文句不通,批阅相当艰难。但是我还是耐心、认真地完成我的批阅任务。针对每篇文章中的问题,都写下详细的评语。或者肯定他们的见解,或者答复他们提出的问题。多数的是在课堂讲解时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很有针对性,具体而实际。有时他们的文章很短,我的评语却很长,甚至超过文章的长度,好像我跟他们在促膝谈心,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弥补了课堂讲解的不足,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致。有时在上课之前,和学生们一起欣赏外国歌剧经典剧目(《费加罗的婚礼》)的影像资料,边观赏边同他们分析中外艺术比较,哪些相似,哪些不同。在表演技巧上,哪些是他们的长处,哪些是我们的优点。我觉得这种不拘形式的交谈,与论文评语达到一样的效果,比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也获得不少长进。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是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并不一定老师事事都比学生高明,学生对老师也常有启发,从学生的反映中,老师也可学到不少东西。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师生之间加深了解,也产生了感情。这对扩大教学成果,发展这方面的教育事业也是很有意义的。




附:

论文评语选录



北方人也有喜爱越剧的,南方人也可以喜爱京剧。梅兰芳祖籍是江苏泰州,周信芳的祖籍是浙江慈溪,他们原来都是南方人的后代。京剧普及全国,不分南北。

(蒋伟伟:“京剧之美”评语)


在学习中,你会遇到民族传统与西方艺术表现方法不同的矛盾。这是十分正常的。不应该相互排斥,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其中相同或相异的特点,融会贯通地吸收,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揣美慧:“京剧唱腔小议”评语)


“四大声腔”是:“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京剧之前的梆子与徽调,也盛行于明清。

(程瑜:“谈谈京剧”评语)


见解有一定深度,论点精确。说到应当将民族艺术推向世界,很有魄力。你要“把眼中的京剧艺术转化为心中的艺术”。说得真好!

(吴晓晓:“我眼中的京剧艺术”评语)


文章写得朴实、真诚,内容丰富。但是缺少 “形式美”。因为字迹潦草,阅读不便。我国的民族艺术十分注重“形式美”。以后你写文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如同你上台表演一样,马虎不得。

(刘斐的论文评语)


文章写得中肯,对该课的开设意义,认识很透彻。对教学要求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希望你能成为学习中的骨干,为振兴民族文化尽力。

(杨洁恩:“对‘京剧艺术基础与欣赏’的看法”评语)


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很好。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其中的确有很多学问。尤其对一个学艺术的人来说,有取之不尽的养料。希望能不断地积累,对你的专业是很有好处的。

程砚秋的水袖技巧与功夫很杰出,但是还不能算是他的“绝活”。四大名旦都有很高的水袖功夫。

(柯尼赛:“我看京剧欣赏课”评语)


我国的文艺批评有一种过偏的倾向,好便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一塌糊涂。这都不辨证。希望学者在阅读某些评论文章时候,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萧琦:“继承和发扬京剧艺术之浅谈”评语)



重要的是通过自己思考之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也许这个见解不全面,甚至不正确,也是可贵的。通过不同见解的辩论,则可以通向正确结论的途径。人云亦云不是严肃的求学态度。对于一个即将从事艺术的学员来说,独立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

(王玮:“京剧的综合性”评语)


听戏有感,有感而发,但不够深。你们欣赏一种艺术,要一面欣赏,一面思考。因为你将是一个艺术工作者,不能等同一般的普通人。

(陈婷:“听戏有感”评语)


结合自己的实际,坦率地提出问题,这是脚踏实地的作风。很好。

京剧记谱,前辈们用的是“工尺谱”,后来使用了“简谱”。也有用“五线谱”记谱的,但不普遍。现在“工尺谱”基本不用了,都用“简谱”。由于京剧声腔很复杂,通常的“简谱”符号不够用,便创造出一些新的符号。可能这些符号不太规范,就要靠各自领会了。“龙冬大大大台仓台七乙台仓”是京剧打击乐的记号。“龙”、“冬”与“大”(有时用“答”)是单皮鼓的声音,“台”是小锣,“仓”是大锣,“七”是铙钹,“乙”是休止符号,“扎”代表檀板的声音。这是京剧打击乐记谱的方法,行话叫做“锣经”。以接近的声音编成口诀,便于口中念,类似歌曲中的音阶符号:“1、2、3、4、5……”。

(叶婷婷:“浅谈我眼中的京剧”评语)


文章不在于冗长,能言之有物便好。你就“唱中能表达情感”这一点,有所悟,就很好。音乐不同于说话,便是集中强化了一个“情”字。

(胡珺:“简述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评语)


从自己的感受写心得,真实可信,比泛泛之言好得多。虽然有些地方写得不够准确,但这是你自己的见解,就可贵。所用词语很专业,说明你是认真思考的。希望你能坚持这种求实精神。

(蒋晓为:“京剧学习的几点心得”评语)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品评京剧流派,观点新颖、独特,有自己的见解。很好!

(马瑙:“漫谈京剧新派”评语)


从京剧与地方戏的关系这一侧面,来表现京剧扎根于群众之中的事实,很有说服力。

(高宇:“谈几位京剧艺术大师与地方戏”评语)


对黑白两色的分析,阐述京剧巧妙用色的艺术,很有见解,有深度。仅此一点,谈得很好,相当专业。

(陈洁:“对京剧色彩中黑与白的感想”评语)


理论已达到相当专业的水准,切中要害。京剧的美学原则是植根于道家思想的。其表演技巧,大多来自“八卦”、“太极”形状。京剧前辈艺人多数是道教信徒,他们也很强调“艺德”的,新一代演员由于时代和教育的影响,他们不知道这些。老一辈大多是属于这种思想体系的。你说得很好,有学说性。

(阙颖:“京剧行腔艺术与道家精气说”评语)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也是无国界的语言。艺术表演实际上也是这种语言。我们能够欣赏芭蕾舞和交响乐,能够领会其中的意境。同样,我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所表现的境界,外国人也能够领会。戏曲是综合性艺术,除了语言而外,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手段很多,所以外国人也能够理解。

我国戏曲的萌芽与希腊戏剧十分相象。那时他们不可能有交流,但好像是同一个师父所教的。莎士比亚的演剧也同我国戏曲很相似,当时他还不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称中国的国家。只晓得东方有个鞑靼民族(其实是元蒙古)。所以,外国人能看得懂我国的戏曲,是有人类先天的共同因子的。尽管近、现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如果有空,希望能读一读莎士比亚的剧本,就会发现其中的道理。

(吴晓晓:“走向世界的京剧艺术”评语)


徐城北出了不少书,但他有的说法并不正确。不迷信权威,敢竖对立面。很好!欣赏戏曲是找乐子,而不是必须先弄懂之后再看戏。看了戏,觉得好。再去研究,是对的。先感性,后理性,不能相反。

(李霞:“浅谈学京剧的方法”评语)


京剧(包括其他剧种)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故事情节只是表演艺术的载体。第一次看戏,是靠故事引人入胜的,后来再看此戏,故事情节(剧本)便降为次要的了。观众着眼于表演技巧,不断回味,反复陶醉。话剧(包括影视)则以剧本或导演为中心,以表现故事为主要目的。要求情节离奇曲折,富有悬念。看完之后获得快感。但是再看就没有兴趣了。除非表演特别精彩,再看是看表演,而不是为了故事。这是两种艺术体系,人们各爱其好,没有谁好谁差之分。

(刘斐:“我对京剧的一点见解”评语)


今天我们看男旦,好像很奇怪。其实以前一直是男性的戏剧世界,女性不可入戏班,甚至不准进戏院。清朝乾隆时期的魏长生、高朗亭都是唱旦角的著名男演员。民国时期的昆曲传习所培养的“传字辈”演员,全部是男性,其中包括旦角。日本的歌舞伎也是清一色的男演员。只是晚清与民国初年,我国出现了女子演员。那是受到新思潮思想影响,在戏剧界里出现的“反叛”行为。甚至还有全部由女子组成的女子剧团,生、旦、净、丑都是女性,出了不少女名角。如:曾经是梅兰芳夫人的孟小冬便是坤生(女性老生)。解放后反对男扮女,旦角皆由女性充当。所以,现在年轻人反而对男旦感到奇怪。

(宋玺峰:“中国京剧中的男旦”评语)


中国戏曲表演以演员为中心,演员的知名度与票房收入有着直接联系。观众买票看戏,就是冲着某名角而来的。观众对故事情节早已熟知,情节只作为检测表演水准的尺度。

(申世磊:“戏曲剧种呼唤代表人物”评语)


梅兰芳等四大名旦为京剧的历史谱写了新的篇章。在这之前,京剧舞台是老生的一统天下,旦角只能充当配角。自四大名旦登上舞台之后,从此旦行与生行开始平分秋色,各领风骚。但还不能说旦行已取代了生行,独占鳌头。只是分庭抗礼,都可以挂头牌。除了老生而外,武生也有挂头牌的。

(杨德增:“麒派的传承与影响”评语)



京剧自梅兰芳时代便已经走向世界了。解放后五十年代起,便有李少春、云燕铭、关肃霜等先后在世界规模的联欢会上获得金奖。在宋祖英之前,郭兰英于五十年代也在世界上以民歌唱法获得殊荣。近年来对民族艺术宣传不得力,因此青年人不了解。看到宋祖英在国外取得成功,很意外,感到新鲜。

(郑思:“谈谈京剧”评语)


中国戏曲原来是广场艺术,以少量乐器渲染出十分强烈的气氛,自成格局。如果加入了西洋乐器,则格格不入。西洋乐器有其独特的艺术品位,同中国戏曲的音乐不是同一回事。同样道理,以美声唱法唱民歌,不是味;用民歌方法来唱美声,也不好听。这不是谁好谁差的问题,都好。但体系不同。

(张逸仙:“谈京剧”评语)


要求讲课内容深入的建议很好。这次是第一次,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有你这种反映,我很高兴!这说明大家有进一步的要求。也体现出这个教学是有成效的。

(张春英:“谈京剧艺术的欣赏”评语)


文章中有些地方作一点补充。1、京剧产生在清代,但是其声腔,在之前的秦腔(陕西梆子)、徽调、昆曲都已经相当成熟了。2、关于站立的姿势,你说:“正前方找一个具体点,并把它看成是有生命的物体与之交流。”说得非常好。京剧的站相很讲究,盖叫天说:“一站之中,就有戏”,意思就是“子午相”。脸若是向前,胸部则略向左或右,两脚成“T”字形直立,这是雕塑型姿势,从什么角度看都美。3、“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对。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体系不同,正如你所说:“中国式的发声,着重于头部的共鸣。而西方的发声部位着重于胸腔。”是非常正确的。这两种发声的方法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不可取而代之。两种侧重面不同,表现方法不同,欣赏情味也不同。所以不可能让全世界都来学中国的戏曲,也不可能让每一个都喜欢京剧。只有存在这种不同,才能有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张玉芳:“京剧——中国的美声唱法”评语)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