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旧论坛帖][原创]京剧门派艺术之拙见(白学河) [打印本页]

作者: 光裕    时间: 2009-10-30 15:37
标题: [旧论坛帖][原创]京剧门派艺术之拙见(白学河)
有感于《海峡都市报》的一篇报道

2005年11月1日《海峡都市报》登载了一篇题为“专家惊呼—勇猛武生回来了”的新闻报道,阅之感触颇深,借此摘文复制如下:

专家惊呼 “勇猛武生回来了”

海峡都市报    2005-11-01 03:19

“瞧这功架多规范,一看就是李盛斌的路子。”李哲出场时几个动作一亮出来,就赢得满堂彩。在第五届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福建省京剧团的青年演员李哲以《武松打虎》、《白水滩》两出折子戏让现场评委赞叹不已。指导该戏的是李盛斌的儿子、国家一级导演李幼斌。他对记者回忆说,李哲的演出得到了许多京剧界行家的认可,他们更是惊喜地发现,李哲的表演突出地体现了当年素有“勇猛武生”之称的武戏名家李盛斌的风格。

“李盛斌的武戏风格阔别舞台近20年,但是一旦亮出,还是被大家一下就认出来了。可见他的风格是多么深入人心。大家都对能重新看到‘勇猛武生’的身影而高兴。”

大奖赛落下帷幕了,对于大赛之景况及其对赛手们的评判,至今还众说纷纭,这方面真应该感谢中央电视台,感谢这个时代为京剧振兴和发展提供的这一平台。青年演员在大赛中的不俗表现令人感到欣慰。无论是评委、行家,还是戏迷观众,在评判某一演员的演技和风格时总是把“路”和“派”二字挂在嘴边,如某某演员是梅先生的路子,某某演员唱得是裘派等,其实现在的青年演员哪里见过梅大师、裘先生等各名家流派的创始者?这就反映了一个继承问题,在京剧近200年的发展中,虽然出现过断层,但那些刚直不阿的艺术家们在经历了非人的“待遇”后,顽强地活了下来,他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艺术而活着!如果说今天新一代京剧人被人们评判着承继了老一代的路子和流派,那就对了,说明京剧没有被摧毁,京剧要振兴,京剧要发展。我们应持乐观的态度看待京剧的发展。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这篇报道吧,文章提到了李盛斌老先生、李幼斌先生、青年演员李哲。三个不同年龄段,三个不同的生活经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艺术风格,那就是以“勇猛”而见长。众所周知,李盛斌老先生创造了“勇猛武生”的艺术风格,他也是在继承了杨小楼先生的艺术风格和博采南北武生之众长,并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了这一“勇猛武生”风格,形成了自己的路子和门派。如我们在大赛中看到的《武松打虎》和《白水滩》里大武生的那种精(精悍)、神(神韵)、快(快疾)、捷(轻捷)、阳(阳气)、刚(刚烈)、健(矫健)、美(柔美),就是李盛斌先生最显著的艺术风格。专家所以“惊呼”,正是因为李盛斌先生的“勇猛武生”风格继承下来了。对于继承,李盛斌先生早有考虑,50年代,他老人家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游说,创办一所京剧专科学校,就是要把自己的艺术传下去,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艺术门派全面地传给了自己的爱子李幼斌先生。李幼斌先生果然不负父望!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艺术门派,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了“勇猛武生”的艺术风格。他致力于编导工作,通过编导可以把这一艺术风格全面地展现出来。不仅如此,李幼斌先生还把京剧艺术及其父亲创造的“勇猛武生”这一艺术风格传播到其它剧种。他还把京剧艺术巧妙地揉和在东方艺术这一共同点上,以迎合日本观众的欣赏口味,因此,他受邀于日本三渡东洋,受到日本观众的一致好评!

如今,年近七十岁的李幼斌先生身居福建省,在这个远距京剧发祥地北京的东南边陲,继续着京剧事业的奔波,继续着李盛斌先生创造的“勇猛武生”艺术风格的传播,并培养着门派继承人。年青演员李哲便是李幼斌先生的爱徒之一,他参赛的《武松打虎》惊动了专家,继而《白水滩》的决赛轻松夺得银牌,这在武生组中京津沪渝直辖市选手之外的唯一获得奖牌者。足以证明“勇猛武生”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更足以证明这一艺术风格和艺术门派不仅被流传和继承下来,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但是,专家为什么要惊呼?这可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未被发现乃至未被挖掘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门派,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京剧的路不能越走越窄。并不是那些未被发现的艺术风格或门派不适时宜了,应该说那是在京剧的发展史中,就社会与个人来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产生了太多的原因,经历了太多的变故。但就今天而言,应该是京剧发展的最好时机,是时代提供了这一机会,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珍惜这一机会,不能由我们这一代的失误而遭后人唾骂。因此抢救也好,挖掘也罢,当务之急要弄清抢救什么?挖掘什么?仅仅是剧目或剧本吗?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之愚见,书本可传流百世,人则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到时便“一走了之”,而那些“怀才不遇”的艺术家或门派继承者也会带着他们的精华“含怨”而去!

常听人们提到“录老师”,初听之原以为是什么姓“路”、“陆”的老师了,后来才反应过来,原来指的是“录音机”和“录像机”。其实,仅凭现代录制设备搞继承也未尝不可,但这只能完成“形似”,而不能解决“神似”,就是说内在的那种“份儿”和“精神劲儿”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这种“份儿”就如同国画中的大写意,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京剧艺术是最具典型的抽象艺术,但却又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中完成这一抽象艺术。她是大写意,同时又蕴涵着工笔特征。不仅如此,京剧艺术是表现在舞台上集抽象与具体、空间与时间、夸张与浓缩、立体与角度的“感觉”艺术。李盛斌先生“勇猛武生”的艺术风格也是非常鲜明地表现了京剧艺术的这一艺术本性。他的表演是一笔一笔地勾画出来的,如《白水滩》中“穆玉玑”挑担子出场的动作:台口亮相后,右手翻腕水袖搭小臂,略吸左腿落地,同时右手搭扶担子,存腿略颠后,顺势右脚起台步,同时右臂抖袖。这一组出场动作要求一气呵成,不能折了,否则就泄了,不仅剧情泄了,人物也泄了,体现不了“勇猛”风格,所以,这一组动作完成的好坏至关重要,这里有两个体现,一是体现了剧中的人物特征;一是体现了演员的表演特征,而后者是为前者而表现的。就此我们仅取其中的一个动作,如“存腿略颠”,这一动作表现了剧中人挑担子时间长了歇歇肩,在表演中不能过于生活化地存腿颠担,李老先生的要求是膝略弯存腿,并趁势起左腿、抖右袖,这种“份儿”是极不好掌握得恰如其分的。这也是李老先生“勇猛武生”风格组成部份中的一个艺术分子。这一动作充分说明了李老先生的“勇猛”风格是在“欲刚先柔”中体现的,并又是在“欲前先后”、“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等辨证关系中完成。这种“份儿”和“精神劲儿”在“录老师”那里是学不到的,因此,门派艺术的继承还是要讲“亲授”,讲“师承”,讲“口传心授”。

我的观点并非要求死学流派,或只讲继承不求创新。但继承反映了国粹艺术的文化沉淀,反映了华夏历史的文化沉淀。万变亦可,但万变必离其宗吗?我理解那些“宗师”说的“你不要死学我,要把我揉碎了变成你”。此言并非让你将他的艺术精华烧了化为乌有,而是揉碎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根据自身条件和长处逐渐形成一派。就是说只有真正地继承了前辈的艺术精华,方可言创新。如果没有王瑶卿老先生何来“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如果没有余、谭二派何来前、后“四大须生”?反之后来的流派大家们正是真正地继承了前辈的艺术精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艺术。而今难有新的流派产生确有复杂原因,但我之拙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问题。国家一包到底的体制,不可能使持有养尊处优观念的人再创新派,更不能激发那些欲创新派的演员有什么动力。梅大师“放鸽练眼”、“叠钱磨戏”的苦功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一派,这方面有两个因素,一是对京剧艺术的酷爱和执着;一是为求生计而创立门派艺术,以求发展京剧艺术。当然,梅先生的为求生计并非无原则的,蓄须八年,抵御外辱,不畏强权的爱国之举,传为佳话,不仅壮我中华之志,并且扬我梨园之风。

一日,与丑行鼻祖王长林玄孙王子成先生闲聊,他说,听父亲讲祖父王福山会戏300余出,而曾祖会戏竟达500余出。现今能掌握百余出戏者有几人?不求会演多少戏,但不能不会,每一出戏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剧情上可能是糟粕,但可取其艺术精华或“空镜头”。当然,会戏多少不能反映掌握多少艺术精华,但会戏多少却反映了功夫的大小。何为功夫?如果一出戏只拉一个“山膀”,你若会500出戏,你就会拉上500个“山膀”,我想,一个“山膀”难以产生艺术的飞跃,而500个“山膀”就要比只拉一个“山膀”的艺术升华机率大得多。如今一个裘派演员在电视上一露面就会“包龙图打坐┄”我所担心,照此下去,最后只剩“导板”了!

体制改革的利斧终于要砍向京剧界,听此消息有人喜来有人愁,但我却持乐观态度,这样一改就如同南郭先生面视齐湣王,那些混水摸鱼、滥竽充数者不得要领了,鱼龙混杂的局面将得到改变,新体制的压力必然清除那些“鱼”,而留下的是“龙”,为新流派的产生铺平了道路。新的体制实际上就是为京剧的发展注入了竞争机制,这一竞争机制必将产生新的活力,其活力在于: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观众的褒贬为动力,以演员的水平为生存,以占有的份额为发展。总之,新的体制决定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决定了门派艺术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新的体制下,门派艺术才得以继承、弘扬、充实、发展,并产生“异变”,以形成更多的流派。

本次大赛的宗旨,是通过大赛发现“领军人物”,我的理解是否那些奖牌获得者应视为“领军人物”了,其实真正的领军人物应该是获奖者的传授者,即那些伟大的“教师”。我指的“教师”包括那些专职的、兼职的门派艺术家和热衷于京剧事业的人们,是他们系统地继承了前辈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并把这一继承取其艺术精髓,融入了新的艺术领会,传授给了下一个继承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在这里我所呼吁的是,那些得到真传的门派继承人,有的还没有得到全面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场合,而这一代人基本都在60岁左右,他们应受到关注、受到重视、受到特邀!他们应放到最佳的位置!最具影响力的位置!最能发挥其潜力的位置!

结论:

门派艺术的缔造者拓宽了京剧前景!

门派艺术的继承者繁衍了京剧事业!

门派艺术的接班人开发着京剧市场!

新的门派艺术必将在拓宽、繁衍、开发的基础上产生!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