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旧论坛帖]研讨会论文之:浅谈培养大学生戏迷的可行性(杨玉)(光裕) [打印本页]

作者: 光裕    时间: 2009-10-31 01:00
标题: [旧论坛帖]研讨会论文之:浅谈培养大学生戏迷的可行性(杨玉)(光裕)
浅谈培养大学生戏迷的可行性

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
杨玉

本来定的题目是“大学生浅谈京剧改革”,“培养大学生戏迷的可行性”只是作为培养京剧受众问题的一部分,其余还有体制改革和艺术,真正动笔写起来,才知道即便是“浅谈”也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无奈只选取“培养大学生戏迷的可行性”进行简单论述,穿插一些我对于京剧艺术和京剧改革的愚见。


首先,个人认为,培养大学生戏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001年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期间,南京大学董建教授主持了一项京剧观众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观众(66.4%)从少年时代便培养了对京剧的兴趣。可见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确实“要从娃娃抓起”。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青少年面临着严峻的考试和升学压力,少有时间去接触京剧艺术,也就谈不上热爱了。而大学的氛围相对宽松,学生社团等组织也为同学们接触京剧艺术提供了一点便利。以我个人为例,我身边有不少同学便是进入大学后开始接触京剧并逐渐喜爱京剧的。其次,京剧是一门讲究唱、念、做、打,强调内涵、韵味的综合艺术,因此欣赏京剧需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大学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相对而言更具备良好的欣赏京剧的基础。此外,在高校培养京剧观众的意义还在于大学生毕业后将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这有利于京剧在各行业人士中的传播。举例说明,我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我们学校的很多同学将走上三尺讲台,从事教育工作。如果能让他们接触并喜爱京剧的话,我相信他们也愿意把京剧艺术介绍给他们的学生,这就会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京剧艺术。

我采访过一些京剧的大学生,发现除少部分是受家人影响之外,大部分同学喜爱京剧都是因为京剧艺术本身的魅力,同时不少同学还谈到他们都是偶然接触京剧,觉得很美便逐渐开始喜爱京剧的。也就是说不接触就谈不上被京剧吸引。为了了解让大学生接触京剧的可行性,我们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在“5月戏曲活动月”期间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4份。下面就调查结果作详细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同学们对京剧的印象良好。提起京剧,绝大多数同学(82.6%)的印象便是京剧被誉为“国粹”,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京剧博大精深(66.8%)、古典有魅力(52.7%)。只有少数同学对京剧的印象是沉闷拖沓、不知所云(均为14.1%),极少数同学(2.1%)认为京剧老朽没落。问及对京剧的那些方面不太感兴趣,同学们的意见集中在唱词难懂(58.7%)、节奏拖沓(45.7%)两方面。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要先让他们接触京剧,只有接触并了解京剧,才能改变同学们的看法。因为事实上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是不喜欢京剧,而是不了解京剧,甚至从来没有真正地看过京剧。


关于“送戏进校园”18.9%的同学表示会尽量去看,50.3%的同学表示对有兴趣的剧目会去看。这一方面说明“送戏进校园”仍然是传播京剧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选取好的剧目也是能否达到好的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应该尽量选择故事内容耳熟能详的剧目如《白蛇传》之类或诙谐幽默、极富情节性和趣味性的剧目如一些丑角戏、花旦戏等,这些容易为初次接触的观众所接受。我们还探讨了大学生走进剧场的可能性,结果令人欣慰:55.2%的同学表示可能会去尝试一下,只有少数同学(14.2%)表示肯定不会去看。这说明,如果有充足的环境,通俗地讲就是有好戏看的话,何愁没有观众。这有例为证。在南京,看昆曲相对而讲比较容易,原因是位于朝天宫的兰苑剧场每周都有昆曲折子戏演出,而且学生票只有十元。这多少给剧团带来一定受益,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批固定的学生观众,包括我在内,而在此之前我是一听到昆曲就想睡觉的。还是那句话,戏曲不是没有观众,有时候恰恰相反,爱戏的观众无处看戏。我常在想到底怎样的人群是京剧的受众。翻阅各种京剧杂志时,总能被这样的场面打动:一个乡野的草台班子,各种设备简陋,却能引来方圆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百姓,扶老携幼,黑压压的一片看得津津有味,一站就是一天。而在我们的大剧场,这样壮观的景象只怕很少能够见到。且不说票价动辄上百,无经济基础的穷学生哪看不起,靠血汗挣钱的贩夫走卒更是舍不得。更重要的是,那些大剧场“大制作”的新编戏,往往过多注重所谓的主题性,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在看不起戏的同时更看不懂戏了。在高调喊着京剧是国粹、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有些改革正让京剧趋于小众化。难道一部分人的文化能称得上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吗?还是根据董健教授的调查,京剧观众对京剧艺术的诸多元素中,最喜欢的还是唱腔,对题材和布景感兴趣的并不多。“传统艺术自有其独特的、固有的魅力,京剧的永恒的美在于其外在的形式及形式所传达的神韵,而不在于紧跟时代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某些新编戏过于强调主题、思想,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这些戏多如昙花一现,演出几次后便束之高阁,想想当初为之投入的巨额资金,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与新编戏类似的还有现代戏。总所周知,当年的前辈老先生们也曾创作过现代戏,如梅兰芳大师便有现代戏(当时叫时装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等,但可惜的是均未能留下来,留下来的都是那些唱腔动人、身段优美的传统戏、古装戏。为什么前辈大师已经证明过不可行的我们还要一次次重蹈覆辙呢?个人愚见,京剧不适合演出现代戏,这是由它的自身性质决定的。京剧演出现代戏,势必要舍弃一些元素,如水袖等,这就减少了京剧的程式性;势必要添加些元素,如实化的布景,这就削弱了京剧的虚拟性,而程式性与虚拟性正是中国戏曲本质的两个特征。可以说不止是表演,京剧的很多其它元素都具有程式性,如传统的一桌二椅,我认为,甚至题材也具有程式性,这些都是构成京剧美的组成部分,动其一处便会显得不协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孟繁树博士发表过一篇名为《充分认识戏曲的可变性》的文章,他在文中有这样的观点:昆曲和京剧是典型的可变性已极小的剧种。“对于这类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并且凝固了的剧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完整地保存它的演出方式,并通过各种保护性措施,延长它的生命,使其以过去时代的戏曲艺术典范的身份,为发展中的剧种提供艺术上的借鉴,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某些特殊观众的审美需要。”如今,京剧是社会多元文化方式中的一元,我们本不必奢求它以往那种一统天下式的辉煌,在京剧适应现代社会的改革中,依旧应遵守“移步不移形”的原则。如何遵守,我认为应该作为京剧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方向。

当然,我知道“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只是我的纸上谈兵,真正的实现需要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说到这,我要像一直致力于京剧工作的艺术家、学者们致敬!

再回到京剧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问卷结果表明:如果在学校开设京剧选修课,20.1%的同学表示会选,也就是说,如果有这方面打算的话,不必担心无人问津。我们也期待着有热爱京剧艺术的老师能够开一门传播京剧文化的课。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已深入到每位同学的日常生活之中。当问及在看电视时遇到京剧类节目的反应时,尽管42.6%的同学表示会直接换台,超过半数(55.7%)的同学表示可能会看一下,如果有兴趣的话就会看。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利用电视等现代传媒宣传传统京剧是有其可行性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以我个人为例,我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喜欢京剧的,我是南方人,最早喜欢锡剧、越剧这些南方剧种。当初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开播之后,我在看这些剧种的同时也顺带着看了些京剧,就这样逐渐被吸引并深深爱上京剧的。另外,我们在调查中也涉及到了前不久东方卫视举办的一档明星竞技类节目《非常有戏》,对此64.8%的同学表示听说过,24.6%的同学表示看过,可以说比例不低,且多数人对该节目持肯定态度。我们不评价节目质量如何,但当歌迷影迷们看到他们所崇拜的明星们一招一式认真地模拟着中国戏曲,相信多少会有些触动,尽管这种“曲线救戏”的方式谈起来多少有些悲哀。在采访热爱京剧的大学生时,多数人表示对京剧的宣传不够是京剧存在危机的重要原因。媒体的宣传不够显而易见,但是我认为,目前媒体仅有的宣传中还有个弊端。一出戏出来,只见赞扬之声,少有中肯的批评,以至于单看表面,完全是一片虚假的繁荣,哪有什么京剧危机之谈。事实恐怕远非如此,我想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怎样优秀的剧目,不同人总归会有些不同的看法,之所以会造成上述现象,个人愚见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评论者“专拣好的说”,这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作家评论家;另外不可否认的是,媒体报道也难免有失实之处。因此,如何使媒体为京剧发展起到正面作用,有待于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实践。

此外,将传统京剧与流行元素结合,也不失为传播京剧的一种好的方式。例如流行歌曲中便有很多加入京剧元素的,像陈升的《北京一夜》、周杰伦的《霍元甲》等。对此,大多数同学(73.9%)都赞同流行音乐与古典戏曲向结合,有耳目一新之感,不失为一种创新;超过半数(53.8%)的同学认为艺术形式都是相同的,融会贯通使流行与经典都更具生命力;部分同学(39.1%)认为流行歌手本身的才华与号召力让听众接受了戏歌,的风格,也对京剧印象有所改观。只有极少数同学(5.4%)认为感觉怪异,不但不能使歌迷因此爱上京剧,反而加剧他们对于京剧老朽、没落的印象。从上面可以看出,京歌还是有其市场的。不过,也有同学(26.1%)指出,有些歌手对京剧的了解肤浅,为了迎合市场也来创作戏歌,结果漏洞百出,不知所云。还有同学(28.8%)指出歌手借鉴的只是京剧的皮毛,通过这些流行歌曲,根本不可能窥得京剧的全貌。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仍需努力,我们期待更好的作品。


当然,接触的目的是为了让一部分同学有机会爱上京剧,原汁原味的京剧。这里也就顺便谈一下我对京剧与流行关系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应该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京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即开怀容纳各种流行文化,让它们从中汲取营养,又沉默而坚定地将其拒之门外。没有什么能将京剧改变丝毫,所有的过客都只能带走惊叹,而不能留下任何东西。在开放中坚守,坚守这种完美,只为等待懂它的人的一声惊叹:美哉,京剧!这不是保守,而是我想象中的京剧的尊严。为的是当演戏人与看戏人都老了的时候,京剧还是京剧,京剧仍然有它的演戏人和看戏人。



附一: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京剧艺术,我们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很荣幸得到您的配合完成以下的问卷调查!

1、提起优秀的传统文化——京剧,您的印象是(可多选):

A
被誉为“国粹”
B
博大精深
C
古典有魅力
D
沉闷拖沓
E
不知所云
F
老朽没落
G
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您对京剧艺术某些方面不大感兴趣,那么您不喜欢(可多选):
A
唱词难懂
B
剧本内容枯燥
C
节奏拖沓
D
演出形式单调
E
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在看电视时遇到京剧节目,反应将会是:
A
直接换台
B
可能会看一下,如果有点兴趣的话就会看
C
一般会看

4、请问您知道东方卫视开播的一档明星竞赛类节目——《非常有戏》吗?
A
不知道
B
听说过,但没看过
C
看过,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今很多流行歌曲中都加入了戏曲(特别是京剧)的元素,如陶喆的《苏三说》,陈升的《北京一夜》,周杰伦的《霍元甲》等。对于此种现象,您的看法是(可多选):
A
把流行音乐跟古典戏曲相结合,有耳目一新之感,不失为一种创新。
B
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融会贯通使流行与经典都更具生命力。
C
流行歌手本身的才华与号召力让听众接受了戏歌的风格,也对京剧印象有所改观。
D
感觉怪异,不但不能使歌迷因此爱上京剧,反而加剧他们对于京剧老朽、没落的印象。
E
有些歌手对京剧的了解肤浅,为了迎合市场也来创作戏歌,结果漏洞百出,不知所云。
F
歌手借用的只是京剧的皮毛,通过这些流行歌曲,根本不可能窥得京剧的全貌。
G
其他看法(请写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有一场京剧演出,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您:
A
可能会去尝试一下
B
肯定不会去看
C
说不准

7、对于京剧名家“送戏进校园”,您的态度是:
A
非常欢迎,有空的话会尽量去看
B
对演出剧目有些兴趣,才可能去看
C
没兴趣,不会去看
D
说不准

8、如果在学校开设京剧(或京昆)选修课,那么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A
会选
B
不会选
C
说不准

9、请问您身边有爱好京剧的人吗?
A
没有
B
家人
C
同学
D
老师
E
朋友
F
其他

10、京剧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请问您对其前景的看法是:
A
应该并可能被振兴
B
应该作为传统艺术加以保护
C
任其自然发展
D
其他看法(请写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二: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84份

注:栝号内数字为百分比,括号前数字为选项实际选择数

9、10两题不作分析

1、提起优秀的传统文化——京剧,您的印象是(可多选):

A
被誉为“国粹” 152(82.6%) B
博大精深 123(66.8)
C
古典有魅力
97(52.7)
D
沉闷拖沓
26(14.1)
E
不知所云 26(14.1)
F
老朽没落 4(2.1)
G
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您对京剧艺术某些方面不大感兴趣,那么您不喜欢(可多选):
A
唱词难懂
108(58.7)
B
剧本内容枯燥
23(12.5)
C
节奏拖沓
84(45.7)
D
演出形式单调
32(17.4)
E
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在看电视时遇到京剧节目,反应将会是:
A
直接换台 78(42.6)
B
可能会看一下,如果有点兴趣的话就会看 102(55.7)
C
一般会看3(1.6)

4、请问您知道东方卫视开播的一档明星竞赛类节目——《非常有戏》吗?
A
不知道
63(35.2)
B
听说过,但没看过72(40.2)
C
看过 44(24.6)
,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今很多流行歌曲中都加入了戏曲(特别是京剧)的元素,如陶喆的《苏三说》,陈升的《北京一夜》,周杰伦的《霍元甲》等。对于此种现象,您的看法是(可多选):
A
把流行音乐跟古典戏曲相结合,有耳目一新之感,不失为一种创新。136 (73.9)
B
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融会贯通使流行与经典都更具生命力。99(53.8)
C
流行歌手本身的才华与号召力让听众接受了戏歌的风格,也对京剧印象有所改观。72(39.5)
D
感觉怪异,不但不能使歌迷因此爱上京剧,反而加剧他们对于京剧老朽、没落的印象10(5.4)
E
有些歌手对京剧的了解肤浅,为了迎合市场也来创作戏歌,结果漏洞百出,不知所云48(26.1)
F
歌手借用的只是京剧的皮毛,通过这些流行歌曲,根本不可能窥得京剧的全貌。53(28.8)
G
其他看法(请写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有一场京剧演出,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您:
A
可能会去尝试一下101 (55.2)
B
肯定不会去看26(14.2)
C
说不准56(30.6)

7、对于京剧名家“送戏进校园”,您的态度是:
A
非常欢迎,有空的话会尽量去看35 (18.9)
B
对演出剧目有些兴趣,才可能去看93(50.3)
C
没兴趣,不会去看 24 (13.0)
D
说不准33(17.8)

8、如果在学校开设京剧(或京昆)选修课,那么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A
会选
37(20.1)
B
不会选
72
(39.1)
C
说不准 75(40.8)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