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我看《徽州往事》 [打印本页]

作者: afeng152    时间: 2013-6-20 13:37
标题: 我看《徽州往事》
本帖最后由 afeng152 于 2013-6-20 14:02 编辑

昨晚是韩再芬的《徽州往事》在南京的首演。尽管路露学姐因为高考阅卷结束收入不菲、“求”我给她个请我吃饭的机会,尽管我是个吃货,但在左右为难之下,还是忍痛割爱,“抛弃”饭局,毅然决然向紫金大戏院进发!很欣喜,遇到了之前只在人人上见过名字的严一梅童鞋,在她的带领下成功窜入后台,与从仙林赶来的周翌可、刀姐顺利会师。
       
话不多说,下面谈谈个人初看《徽往》的一点感受:

1、        宣传册做得相当精美、别致!外观像一本古书,里面排版考究,更新奇的是,居然还以一组连环画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进行了剧情简介!如此古典、精良的节目单不由得让我这个安徽人瞬间联想到徽州厚重的人文历史,尤其眼前的这本“古书”更让我想起“文房四宝”——毕竟“文房四宝”咱安徽就占了三样——徽墨,宣纸,歙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淫”,至于演出方的用意我也没去揣测••••••在刀姐的提议下,刀姐、周主席、我在保证人手一册的基本前提下,又分作三批成功卷入几本,以作光裕今后制作节目单之参考。
[attach]1803[/attach][attach]1804[/attach]

2、        上座率非常不错!到7点一刻时,周围还是稀稀拉拉的,使我不由得为韩美人捏了一把汗;但到戏快开演时,周围已经热闹起来;开演十几分钟了,仍有观众陆续进场;等到结束后上台合影时,往上一看,原来二楼也是满座。如此高的上座率让我颇感意外。

3、        再芬团队颇具经济头脑!在“偷”宣传册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中老年观众手里拿着两盘碟片,一看,是韩再芬早年时期的黄梅戏唱片。原来在门口还设了一个韩再芬黄梅戏唱片的售点,一盘25元,两盘50块。如此的“商业连锁”,一方面默默感叹他们的商业头脑;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见缝插针地培养戏迷颇感欣慰。隐约预感到,韩再芬将在南京收获更多的戏迷••••••

4、        舞台美,意境美!这个不必多言,毕竟早在其十几年前的《徽州女人》已经将这些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5、        唱腔方面终于有“回归传统”的意思!如果说《徽州女人》是玩颠覆,颠覆了黄梅戏很多的传统唱腔,此次《徽州女人》算是开始回归传统了,尽管不完全是老腔老调的黄梅戏,但已基本上沿袭了黄梅戏的传统唱腔,能让戏迷找到传统唱腔的影子。这一点是最让我个人感到满意的。毕竟韩美人“改革创新”了这么多年,虽然《徽州女人》、《公司》、《美人蕉》等创新剧也有获得好评、引起轰动的,但那些剧只能够让黄梅戏迷去欣赏她的表演,而无法尽情欣赏她的唱腔,因为尽管“十分好听,但已经不算黄梅戏”。所以,个人感觉《徽往》是其这么多年来在黄梅戏唱腔、音乐方面把握得最好的一出戏了,既能吸引外围观众,也不会让老戏迷有所排斥,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观众对她这么多年在唱腔艺术上的审美缺失。

6、        唱词仍需打磨!有些地方的唱词不是十分顺口,我习惯唱词在字幕机刚放出时就开始想象应该怎么唱出来,但有几句真的觉得有些拗口,还好凭着他们专业演员的功力能较好地顺过去,但个人以为在保证语境、语义不变的前提下,对原句适当地做些语序调整或词语替换就能取得更加朗朗上口的效果。比如,最后一幕罗老爷的一句唱词的最后两个字是“尴尬”,当时字幕刚出来时我就呆住了,要知道用前后鼻音不分的安庆方言能把“gan  ga”准确说出来都比较难,更别提要唱出来了。果不其然,演员险些有唱成“嘎嘎”的意思••••••根据当时语境,个人觉得换成“难堪”会好一点。

7、        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极具戏剧性!个人在看这出戏的感觉与看老戏《女驸马》的感觉相似——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具体故事情节我就不说了,大家若真是感兴趣,自己走进剧场看吧,毕竟要在南京连演10场呢••••••

8、        观众比较给力!本唱戏共4幕,前两幕演完后,字幕机显示“中场休息15分钟”。这让底下观众一片哗然,“怎么休息这么久?!”显然大家都想一气呵成地看完。此时我不禁又捏了一把汗——这15分钟的久等足以让有些本身不对黄梅戏感兴趣的观众离开剧场啊,真不知道15分钟后上座率又是怎样的光景。但令人欣喜的是,大家都坐在原位等着,只有少数去了趟洗手间。我也利用此间隙去了洗手间,刚出来时就听到预示开场的钟声,当时还在洗手间的观众一片哗然“开始了!开始了!”,大家急匆匆地一窝蜂似的奔进剧场。走进剧场一看,原来韩美人利用此段间隙换了服装、发型,在那里当起仆人搓衣服了;底下观众依旧平静地观看,似乎一个都没有少。除此之外,观众的给力还表现在适时的掌声以及对剧情戏剧化发展的惊叹声,引得坐在我前面的刘璐老师不时随着观众的慨叹声回头张望,然后会心一笑。当然,观众的这种对剧情发展无比期待的饱满情绪在那些早已滚瓜烂熟的老戏中是找不到的,也只有这些新编戏才能挑起这份新鲜感吧。

9、        这出戏很累韩美人!其实更准确地说,韩美人的所有舞台剧都很累她自己!因为像《徽州女人》、《美人蕉》以及今天的《徽州往事》,都是以“女人”为主体,要求她在台上两个多小时不间断的表演,可以说“无她不成戏”。这对已经46岁的韩美人应该是不小的体力活!尤其是最后一幕快结束时,韩美人披着斗篷,一边快速地跑着好几大圈的圆场,口里还一边演唱。这让我心里一震:因为之前我自己在为《孟姜女》训练气息时,也曾用这一边跑圆场、一边大声演唱的方法,个人感觉真的很累!要想跑稳、唱稳,对体力、气息的要求都是极高的!何况韩美人已经在台上连续折腾两个小时了,何况年纪都摆在那儿了,何况还披着那么大的斗篷!能一边跑、一边唱得那么稳,再紧接着后面的一大段独唱,不禁感叹她的功力深厚!

10、    没有无限地升华主题!因为听过不少戏迷吐槽现在的很多新编戏老喜欢无限地升华主题、十分“假”、让人受不了,所以我也很担心这部《徽州往事》会不会步其后尘。因为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各种报刊对这部戏的“深度解读”中,让人感觉《徽往》主题深沉,以小见大。导致我从一开始看就很注意这方面,还好并没有刻意地去表现什么深刻的主题。一直到最后,韩美人结尾唱的“几问”(忘了具体是“六问”还是“七问”了),我的心又开始紧张起来,生怕出现那些不该要的所谓的“点睛之笔”毁了这好好的一出戏。所幸的是,虽有提及“官宦”“匪患”但都是简略一两句,没有展开议论,最后那句“最后一问问自己:女人一生为谁忙?女人一生为何忙?”使整个故事继续回归到“女人”这个切入点,恰到好处!没有过多的做作!剩下的意味让观众自己去品读。观众此时也很给力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幕落。


11、        演出完后台的景象真的十分符合媒体上把韩再芬的戏迷分成的“五大类”!有南京市市长等领导,有南大教授,一群大学生,也有从外地赶来的白领,都与韩美人一一合影。

希望韩美人好好保重身体、保持精力,毕竟接下来还有连续10场等着她。今晚我也将陪伴我的非戏迷室友再次前去观赏。



作者: 周白丁    时间: 2013-6-20 14:06
丰敏有预设情境,戏迷的眼光。
作者: 周白丁    时间: 2013-6-20 14:23
本帖最后由 翌faith 于 2013-6-20 14:40 编辑

整体感觉,文化产业的东西做的不错,包括节目册子、舞台舞美等等。边上看戏的老人家是黄梅戏圈里人,和我讲的伴奏录制一分钟花一万。我没有看过黄梅戏,这也是第一次在现场看黄梅戏,以一个不懂黄梅戏的人来讲,我不专业、不懂,只是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幕与幕之间的串联感不强,故事情节跳跃的地方比较多。虽然看到节目单,我们能够把这个故事看明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看舞台表现,层层推进,最后期待那种心灵一震的感觉我没有体会到。
二、身段美,但是舞蹈的痕迹重,且在整个戏里用的太多。
三、舞台表现形式中至少有三次用了《沙家浜·智斗》的三人轮番唱的手法,用来体现心理过程,确实符合剧情需要,但是在一幕里连番使用,效果不明显,没有勾起我的情绪。
四、最后一幕戏的,自问,女人一生多少苦?一问,二问……到五问,原本也应该有越唱越勾人的效果的,但还是效果没出来,我个人是个很容易感动的人,老实说,这里没有勾起我的感情。其实自问多问的唱段,其他剧中也有几个,我自己知道的淮剧《祥林嫂·天问》、京剧《绝路问苍天》,这两个戏都是唱的祥林嫂,我比较推荐淮剧的这版,感情到位、快板听得爽,张火丁的这版绝路问苍天虽然也很好,但是情绪感染不如淮剧的。当然《徽州往事》的情绪还没有到祥林嫂的那个程度,只是觉得可以这么设计唱、词。
最后,徽州的气质是能够从戏里感觉到的。
分享一个淮剧的《祥林嫂·天问》
http://video.sina.com.cn/v/b/79885159-2807101414.html
作者: afeng152    时间: 2013-6-21 02:29
本帖最后由 afeng152 于 2013-6-21 11:51 编辑
翌faith 发表于 2013-6-20 14:23
整体感觉,文化产业的东西做的不错,包括节目册子、舞台舞美等等。边上看戏的老人家是黄梅戏圈里人,和我讲 ...


我谨代表所有的黄梅戏迷对周主席以一个非黄梅戏迷的角度对本剧作出的宝贵评价致以由衷的感谢!(嘿嘿,对主席说话还是要学会“官方”一点哇~~~)也许就如周主席所言:我或许或多或少带了点个人情感吧•••尽管自己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尽量想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没有昨晚马上写、而是特地拖到今天中午等初看的热情有所消退才动笔,并特地写成“1、2、3、4”这样的纯叙事型的、不掺杂任何的议论和抒情••••••

以下就周主席的每一条说说我个人的一点浅见,并非“针对”,也不是刻意去“正名”什么。我只是想借此机会纯粹的交流交流啦~毕竟是在咱自家的论坛上,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地交流切磋也是乐趣无穷啊!

一、        幕与幕之间的串联感不强,故事情节跳跃的地方比较多。虽然看到节目单,我们能够把这个故事看明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看舞台表现,层层推进,最后期待那种心灵一震的感觉我没有体会到。

从“讲故事”的角度,个人以为此剧还是成功地讲了一个故事,至少在故事性本就不强的众多戏曲当中,这个故事还算是精彩的。从连续两晚的置身观看中,我觉得周围观众对剧情发展的期待感还是比较强烈的,这从观众的小声讨论和对剧情发展时时发出恍然大悟的惊叹声中可以看出。包括今晚带去的我那从不看戏的两个同学,她们对故事情节还是饶有兴致的,都认为:之前听我讲剧情觉得很荒唐的感觉,但从头到尾看下来,又觉得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合情合理的。至于你说的“串联感不强、故事情节跳跃的地方比较多”,私以为舞台表演中有所“跳跃”是必然的,因为要在小小一方台子上、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演出十几年的沧海桑田!至于“串联感”,个人觉得还是较强的。可能唯一让人觉得有点“突兀”的就是:第二幕中舒香成功从官差手里逃脱,第三幕幕启时舒香就换了一身装扮搓衣服了。但只要继续看一会儿,从舒香的唱词、以及她和罗老爷的对话中就能让观众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个人以为诸如此类并不算突兀。舞台艺术就应该不断的“设悬”“解悬”才能引人入胜,那种平铺直叙式的、恨不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每一步都叙述清楚的手法反而让人乏味。当然,这与个人的叙事风格喜好有关,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

二、身段美,但是舞蹈的痕迹重,且在整个戏里用的太多。

其实“舞蹈美”也是黄梅戏的一大特色。这个你可以从严凤英的《天仙配》电影中深深体会。那段非常出名的《仙女四赞》几乎就是七个仙女的舞蹈!也正是黄梅戏的这种“载歌载舞”、活泼明快的艺术风格使她迅速从一个乡野小调走向全国,在“五大剧种”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正如人们评价黄梅戏“兼收并蓄”“可塑性强”“戏曲中的流行歌曲”。

三、舞台表现形式中至少有三次用了《沙家浜•智斗》的三人轮番唱的手法,用来体现心理过程,确实符合剧情需要,但是在一幕里连番使用,效果不明显,没有勾起我的情绪。

今晚陪同学看了第二遍,记得很清楚,此剧只有两处运用了你所说的“三人轮番唱”。第一处:第二幕中官差拿通缉令要抓汪言骅,舒香、族长和官差三人各怀心思,进行了“三人轮番唱”,且每人只有两三句;第二处:第四幕中罗有光、汪言骅、舒香三人相见时在故事冲突高潮时进行了轮番唱。并不是像你说的“在一幕里连番使用”。且我认为这两处运用此手法十分有必要!能渲染气氛。不然你能在此两处想出比这更好的表现手法么?其实这种手法并非鲜见,两人轮番唱叫“对唱”,三人轮番唱其实就是三人的“对唱”而已,只是戏剧冲突的主角变成了三个人。自从黄梅戏《天仙配》中那段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满工对唱”中在戏曲界破天荒运用了“对唱”、二重唱的手法,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后,三人“对唱”、三重唱的表现手法在黄梅戏各个剧目中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四、最后一幕戏的,自问,女人一生多少苦?一问,二问……到五问,原本也应该有越唱越勾人的效果的,但还是效果没出来,我个人是个很容易感动的人,老实说,这里没有勾起我的感情。其实自问多问的唱段,其他剧中也有几个,我自己知道的淮剧《祥林嫂•天问》、京剧《绝路问苍天》,这两个戏都是唱的祥林嫂,我比较推荐淮剧的这版,感情到位、快板听得爽,张火丁的这版绝路问苍天虽然也很好,但是情绪感染不如淮剧的。当然《徽州往事》的情绪还没有到祥林嫂的那个程度,只是觉得可以这么设计唱、词。

首先,我想说:每个剧种都有自身的特色、自己的特色唱腔,你并不能随便要求她“可以这么设计唱、词”。再者,我认为,前面的“五问”其实都应该简略,我自己也非常庆幸它事实就是简略带过,不然若是展开议论,就如我在文章中第十条所言,有刻意“升华主题”之嫌。“最后一问问问我自己,女人一生为谁忙,女人一生为何忙”——我觉得这一问才是重点,问得好!回归到“一个徽州女人”的切入点,没有过多冗长繁杂的议论抒情,余下的留给观众自己思考。其次,这部戏从头到尾的两个小时“寸步不离”韩再芬,最后离家出走时又是一边跑圆场、一边唱,折腾了这么久,体力、精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若在这个时候按照你所推崇的淮剧《祥林嫂•天问》那样用大段的快板、用情绪的大爆发来诠释,或许感染力是会强一些,但从演员自身的实际出发恐怕很难做好吧。最后,虽然我很喜欢韩再芬,但在人人上的一篇日志中也谈到“她唱功比不上吴琼”,也就是说她的爆发力没有吴琼强,如果这一段让吴琼来演绎,或许能达到你想要的“勾人”效果吧。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感受,交流切磋而已,并无他意哦~~~
作者: 周白丁    时间: 2013-6-21 17:49
afeng152 发表于 2013-6-21 02:29
我谨代表所有的黄梅戏迷对周主席以一个非黄梅戏迷的角度对本剧作出的宝贵评价致以由衷的感谢!(嘿嘿, ...

嘿嘿,受教啦。第四幕智斗的用法里边有出现两回的,只是咱们的算法不一样。细细看文字,收获很多。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13-6-22 00:46
其实后面问苍天的感觉还不错,起初看见宣传海报,说问苍天,我以为又要想某个新编戏一样屈原等诗人、哲人附身无限升华主题了,但是看了之后觉得还好,几问的内容都比较朴实生活,符合人物的身份,也符合皖南的那种村落气息,也跟黄梅戏的风格很贴近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3-6-22 15:12
我也说几句~这个戏本身还是不错的,韩再芬的艺术品位和胆识都令人敬佩,但是总觉得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可能会影响再芬黄梅的发展。

第一个就是伴奏。整场演出用的都是伴奏带,但我觉得用现场伴奏效果会好很多。演员得时刻想着跟上伴奏,也就不敢全情投入了。有几处清板的唱,正是人物感情抒发和转变的结穴处,韩再芬刚刚非常动情地唱了一两句就发现脱板,于是又重新调整自己的节奏。虽然以她的舞台经验依然能唱得很完美,但我们台下听得总觉得不过瘾,想必她在台上唱得也比较郁闷……

伴奏里加了很多西洋交响乐的成分,如果用的合适,也可以增加戏曲的感染力(举个例子,楼上说到的淮剧问苍天就里的交响就很成功),但是那天音响效果本来就不是很好,交响听上去不觉浑厚反而有些沉闷,不但不能把人的情绪催上去,倒反而把演员唱腔的感染力都削弱了。我觉得,就算一定要用交响伴奏带,也得分场合啊,间奏过场或者龙套合唱的时候壮壮声势是挺好的,韩再芬唱的时候,还是给她朴素干净的原始丝弦吧,她唱腔本身的感染力可比事先录好的冷冰冰没有现场感情的交响乐强多了啊~另外,念白的时候,稍微加点锣鼓点不算奢求吧。

用了伴奏,整场戏的节奏和氛围基本都被控制住了,演员也几乎没有临场发挥的空间。若是那种歌舞性很强,又脍炙人口的老戏也就罢了,这种想要表达一些深刻思考的新编戏,本身戏曲程式意味就比较弱,现场的节奏、气场和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伴奏的限制使得我觉得更像是在看电视直播而不是看现场,很难充分入戏,演员也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完全释放出来,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部戏所能达到的深度了。

而且韩再芬这样高强度的全国巡演,对自己的戏的理解必然是不断加深的。可能刚开始排戏录伴奏的时候是一个想法,演了几十场又觉得换一种处理更好了。多少好戏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越磨越精的啊!但是伴奏压榨了这个戏提升的空间,巡演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一种重复劳动,有了心得却不能立即改进,这也是一种令人痛惜的资源浪费啊……

用伴奏带可能是因为现场乐队成本太高吧,戏的布景和宣传册等等本身已经很昂贵了,节约成本可以理解,但我觉得,宁愿在布景、宣传甚至龙套排场上面省一点给现场乐队,也绝对是值得的。其实布景的创意很好,但具体实现的时候由于一些技术问题做的并不是很完美。那一块块灰色的墙板,细看的话边缘还有接缝处还是挺粗糙的。那一堆打酱油的群众演员,其实剪掉个三分之一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吧……

说到龙套,这个戏的龙套是真不少,而且基本就是起到活底幕的作用,身上也没多少戏曲的特点。其实主要都是韩再芬一个人在台上做戏,舒香两个老公戏份也不多,相当于是以一人之力养活这么一大帮龙套……真是不容易……同时也让人为剧团的未来担忧啊,这样累死主演闲死配角的戏,冲着韩再芬来的观众自然看得很爽,但剧团又怎么培养梯队和接班人呢?这个戏给我的感觉也更像话剧一些。黄梅戏的成分,除了唱腔之外只有韩再芬还有一些典型的身段。而且除了最后一场的圆场是有意运用戏曲身段表情达意之外,其他场次的身段更多是源于演员本身的戏曲功底造就的舞台表达习惯。可能换了个幼功没那么深的演员,就彻底沦为话剧+唱+圆场了。这样的模式,或许不影响再芬剧团的运营,但似乎对“再芬”黄梅戏这个剧种,探索黄梅戏出路,意义还是很有限的。(那四个账房先生很有意思,嘿嘿)

戏的场次我也觉得有一些碎。每一场落幕的时候观众都有一点措手不及的感觉,掌声也多少显得有些不大自然。暗场换布景道具的混乱也很让人出戏啊,其实可以选择拉个幕的吧。反正感觉整场观众的感情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本身用伴奏录音就影响入戏程度了,好不容易入戏了没两分钟又被换场打断了。其实排除这些硬件问题,戏本身能够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应该比我们现场感受到的大得多。

当然我得承认我只认真看了上半场……下半场一妻二夫相会的紧要关头老鹰一直在旁边唱大登殿,真是伤不起啊……


作者: afeng152    时间: 2013-6-22 23:12
已歌 发表于 2013-6-22 15:12
我也说几句~这个戏本身还是不错的,韩再芬的艺术品位和胆识都令人敬佩,但是总觉得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可 ...

确实,不用现场乐队伴奏也是我本人最感遗憾的地方!现场伴奏不仅能留给演员一些临场发挥的空间,其本身也是戏曲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许是基于场地和舞台美观的考虑吧——此剧乐器的运用种类多,运用量大(据说除了葫芦丝,戏曲里面能用到的中外乐器都派上了用场,这个可从这篇报道中得知:http://roll.sohu.com/20130622/n379548063.shtml),能想象乐队队伍该是多么庞大!若是把这么庞大的乐队放在台上,一是一般的舞台侧幕也安放不下,二来可能他们也怕影响舞台整体的意境美吧;也许就像你说的节约成本吧——从前的《徽州女人》全国累计巡演400多场次,还要去国外访问演出啥的,此次《徽州往事》似乎也有这样的态势,若每次都用如此庞大豪华的乐队现场伴奏,成本真是难以估量,或许他们从“节约成本”和“方便”出发,选择运用提前录好的伴奏带••••••但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没有现场伴奏都是戏曲舞台上的某种缺失!

说到“龙套多、累死主演闲死龙套”这一点,也正如我在文章中所说:韩再芬的每一出舞台剧都很累她自己。当然这与她所演的题材有关——韩美人的舞台剧几乎都是以“女人”为叙事主体,什么《徽州女人》《美人蕉》等等一大堆,导致她的舞台剧里面其他人都只能算是“龙套”,就连《徽州女人》中“女人”的丈夫黄新德的出场时间累计也不过10分钟!此次《徽州往事》,出演的演员众多,几乎是再芬剧院的全部演员,也想通过这次高强度的巡演,给剧团里年轻演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剧种的所谓“配角”,其实他们在黄梅戏界都已具备一定名气:青年演员许峰扮演的老态龙钟的更夫叔,年龄跨度很大,而且出场时需要弓着腰,步履蹒跚、颤颤巍巍地走出来,确实需要一番功力;黄小平老师的捕头,嗓音宏亮,之前看过他在《徽州女人》里的唢呐大哥,形象深入人心,这次将兵总的那种跋扈表现得非常老道;张银旺老师的老族长,虽说戏份不多,但也刻画得非常到位;还有宋进波老师的金贵、雍丽娟的金贵嫂,他们是汪家的家丁,与韩配戏,在台上的一动一静,都很有戏,演得非常真;还有其它年轻演员们饰演的乡邻,虽说在台上只是走个过场,露露脸,也就几句合唱,但就是在这些细节方面,她们也都丝毫不马虎,尽量用心去演,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所以有人说:《徽州往事》的舞台上没有“龙套”。实力派演员、老戏骨马自俊老师饰演的罗老爷,著名黄梅戏演员刘国平老师饰演的汪言骅,新生代小生钱霖饰演的大少爷罗福永,唱腔都非常纯正,表演细腻,为本剧增色不少,只是因为台上有韩再芬的存在,这些人并没受到关注,只是默默无闻的“绿叶”••••••

谈到剧团的未来、黄梅戏的未来,这一直是我心头的一个沉重的话题。貌似现在的黄梅戏就是“青黄不接”,人们所推崇的不是死了的,就是老了的,相对“年轻”的也都四、五十岁了(目测不只是黄梅戏,其它剧种也是如此)。哎——其实很多青年演员自身素质非常不错,也很扎实努力,但就是难以得到观众们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的迅速“垂青”。就拿“再芬”剧院的吴美莲来说,她扮相好,唱得好,身上大气,被评为“新世纪五朵金花”,获“寻找七仙女”大赛的冠军,业界很看好她,韩再芬也重点培养她,多次为她争取黄梅戏艺术节、电影等等的演出,但就是不能大红大紫,没法像韩再芬那样成为黄梅戏界的“国字脸”。还有黄梅戏舞台剧《六尺巷》很成功,女主角张小萍也是很优秀的实力派,可是当把《六尺巷》拍成黄梅戏电影时,女主角却换成了韩再芬。没办法,投资方只认韩再芬,全国观众只认韩再芬。韩再芬本人也很无奈,每次记者招待会、电视采访,当她被重重包围、年轻演员却无人问津时,她也一遍遍呼吁希望大家多多关注青年人,近两年来每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她的拿手戏《女驸马》时,韩也都是让吴美莲演前半场、自己演后半场(不知道这次南京是不是以这样“老带新”的形式),但还是无法造就一颗闪亮的“新星”!也许正如韩再芬上次在刘璐的节目中所感慨:现在这个年代想要捧红一个演员,不仅要实力,还要靠很多的机遇。其实我个人觉得,实力、机遇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时代”!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能让韩再芬16岁就一炮而红并且一直红的时代,那个能让“五朵金花”20岁就让全国人民记住并永载史册的时代,而现在呢,一片浮躁的氛围!尽管有各种诸如“寻找七仙女”、“越女争锋”、“青京赛”等等一系列的所谓“推优”比赛,但推出来的“优”有多少能让全国观众永记在心的呢?大多是昙花一现,无法成为一颗耀眼的“恒星”。细细想来,现在的戏曲界能撑场子的、能让观众买账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艺术家吧。只能感叹:在这个“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在这个无比浮躁的时代,“造星”真的很难,造一颗“恒星”更是难上加难!难怪,当今时代的娱乐圈里会出现“芙蓉姐姐”“凤姐”“干露露”“湿露露”等等这些畸形社会造就的畸形人,想要出名,却没机会,只能靠“露”,靠“脱”,靠各种搏出位,真的是不择手段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但戏曲界的那群青年人呢?他们靠什么“搏出位”呢?也许有人会说:等这一拨四五十岁的退出了,就能轮到他们了。可是这中间他们耗费了多少的青春,错失了多少个锻炼的平台哇!有时候,看着自己所欣赏的某些新生代演员一年年变老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名气,说实话,真的无比痛心、无比着急;有时候,想象着如果老的这一代真的退了、却缺少新人及时补上去,那时的戏迷观众会不会有失魂落魄的感觉呢,会不会只能活在那些美好经典的回忆里呢?

额•••貌似我扯远了吧。。。呜呜~~~回到《徽往》,正如你所说,那四个帐房先生的确很有趣,嘿嘿~据说他们所创造的“算盘舞”也受到大家的好评和喜爱。暗场换布景道具啥的确实应该拉个幕会更好。一女会二夫的几处唱词与《大登殿》是有几分相似~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3-6-23 11:46
afeng152 发表于 2013-6-22 23:12
确实,不用现场乐队伴奏也是我本人最感遗憾的地方!现场伴奏不仅能留给演员一些临场发挥的空间,其本身也 ...

说真的,你可以把这些整理整理送给韩再芬~
作者: 冷月    时间: 2013-6-23 12:34
已歌 发表于 2013-6-23 11:46
说真的,你可以把这些整理整理送给韩再芬~

然后署名:一位普通的戏迷~哈哈哈哈
作者: 无痕    时间: 2013-8-19 22:09
淮剧本来就以抒发悲情见长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