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9月26日观看上海京剧院《月光下的行走》 [打印本页]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13-9-27 20:22
标题: 9月26日观看上海京剧院《月光下的行走》
本帖最后由 风清朗 于 2013-9-27 23:04 编辑

9月26日晚,南京紫金大戏院,上海京剧院音乐剧场《月光下的行走》。

记录下一点枯燥无味的流水账,给没来看戏的瞅一瞅。

这是一场很有创意的演出,我个人对新编戏、新创形式一向持保持、谨慎的态度,但是今天这一场演出,的确要夸赞一番。

在后台听鲁肃说,这场演出的音乐都是年青一代的创作班子创作的,遵循传统却又有新意。现场看来,的确如此,西皮二黄的各个板式分明,老味十足,朗朗上口,大多数的尖团子上口字都保留着。诗词选取了符合中秋、团圆、思念、亲人、回家等背景和意境的古代诗词和现代诗。

开场序幕伴随着画外音中众童子在朗诵诗词和笠翁对韵,一众演员出场,男的(包括王珮瑜)和女的分别都是一样的汉式行头和扮相,灯光在剧场顶部和两侧晃动打出古代诗词大家的名字,舞台布置简单、古朴、大气。

鲁肃在演出中作为一个现代人的身份,从观众席出场,边打电话边走向舞台,坐在桌边斟茶品茗,时而独自沉吟感叹,时而介入其他演员的表演。(呵呵,人家也是间离,也是布莱希特啊,其实这是戏曲舞台上很平常的东西啊,某表演艺术家非要拿这个做噱头来宣传她的新戏。。。)鲁肃起到了一个串场的作用。原本看节目单,以为是演唱会的形式,一人一段,看了现场才知道,是有情节的连贯的演出,通过诗词、古代人物、还有鲁肃这个现代人,串联起不同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又引出下面的诗词。比如《回乡偶书》引出了,余光中的《乡愁》,最后说到母亲,就引出《游子吟》,母亲之后又是兄弟,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金喜全唱的西皮娃娃调),“遍插茱萸少一人”之后很自然的过渡到苏轼《水调歌头》中“千里共婵娟”的意境。然后又过渡到了李商隐的《嫦娥》,由高红梅出来唱了这首诗后又舞了一段长绸舞。
[attach]1840[/attach]
[attach]1841[/attach]
[attach]1842[/attach]
[attach]1844[/attach]
[attach]1845[/attach]
[attach]1846[/attach]

一般的套路是鲁肃或者演员自己,在剧中的情境下感叹似的念一段诗词,然后再唱出来。

王珮瑜作为坤生的优势,脑后音特通透的闭口音,配合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这样一七辙的词,太绝妙了。没记错的,这首词是西皮导板转原板唱的。另外他唱的《乡愁》是二黄三眼,用的是吉他等乐器伴奏的。
[attach]1843[/attach]

李军在唱完之后还现场秀了一回书法,“大江东去浪淘金,千古风流人物”,随后引出了董洪松出来唱曹操的《短歌行》,是尚长荣在《曹杨》里的那段腔调。随后是一群靠将出来做金戈铁马状,灯光闪烁似刀光剑影,不过靠旗是非常简单朴素的,类似于好看一些的练功靠,虽然是小成本,却也看着舒服。随后出来的蓝天跨宝剑唱辛弃疾的《破阵子》,倒也应景,伴奏中还掺杂着马蹄声碎。
[attach]1847[/attach]
[attach]1848[/attach]

王珮瑜站在手捧小蜡烛的一群演员前面唱《月下独酌》,之后还和鲁肃一起分在左右两边各书一幅字,鲁肃善书画这是以前就知道了,王珮瑜这手倒是头一次看。两人分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attach]1849[/attach]
[attach]1850[/attach]

之后随着一声“拜月喽”,给舞台后方的桌子上放上祭品和香烛,演员们开始谢幕了,先向后鞠躬作揖,作拜月状,再转身向观众致谢。
[attach]1851[/attach]

原先觉得这样一场新形式的演出,而且以年轻演员为主,上座率不会太高,到现场才知道,座无虚席。

整体感觉,简单、古朴、大气、深沉,有嚼头。


作者: 颖之    时间: 2013-9-27 22:13
早知道是这样的就去看了T T
作者: 谢瑶环    时间: 2013-9-28 15:10
我最后还是没去
作者: 无心    时间: 2013-9-30 19:42
唉~~木有钱呀......最近荷包紧,只能去看免费的戏~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