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2014年6月5日观看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 [打印本页]

作者: 徜徉有道    时间: 2014-7-6 14:57
标题: 2014年6月5日观看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


       2014年6月5日,我社社员陶慧、路露前往紫金大戏院观看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该剧是第四届优秀地方戏展演(南方片区)参展剧目之一。下面是从大麦票务网上荡来的资料:


         故事背景

      《八子参军》以真挚的情感表达,讲述了赣南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期,苏区父老乡亲毅然将儿女送上战场的故事,生动再现了当年中
    央苏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极大牺牲和巨大贡献。该剧由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创作班底汇聚了全国一流的艺术家。剧中大量赣南采茶戏曲牌和客家
    经典民歌的运用为该剧打上了赣南采茶戏的独特烙印。贯穿全剧的《十月怀胎歌》在客家习俗中是女儿给母亲点莲灯时的必唱歌曲,在重要情节处
    还运用了极具情感表现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都唢呐“公婆吹”。

       主要风格

      温何根所编《八子参军》剧的主要风格是:主干线是母子情,又把母子情与其他感情水乳交融在一起。母子情是人类最基本、最牢固、最纯洁
    的感情,能把母子情搅得天翻地覆的行为必然是更加崇高与博大的行为。本剧根据这个原理,运用母子情怀烘托主要人物更加崇高与博大的爱人
    民、爱国家的情怀。

      运用采茶歌舞剧形式来表达。歌舞剧这种形式,长于抒情,短于叙事,所以戏剧情节的设置宜简而不宜繁,场景气氛宜浓而不宜淡,主要人物
    宜少而不宜多。既有群体形象的大写意,也有主要人物形象的精雕细刻;既有血肉纷飞的战场描写,也有柔肠寸断的伦常诉说;既有戏曲的虚拟审
    美,也有现代灯光技术的写实运用;既写前方,也写后方,那是一个中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历史时刻。

      主演简介

      李莉

      国家一级演员,嗓音清脆刚劲,扮相清亮大气,唱念激昂爽利,表演文武兼备,具有学习尚派很好的先天条件,所表演的“尚派”剧目颇具矫
    健挺拔之风韵。

      杨俊

  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奖”、黄梅戏艺术节金奖获得者。

     观众评价

     在北京从事音乐工作的郭伟义是地地道道的赣南人,他动情地说:“每次回到家乡就想看采茶戏,这次能在北京看到家乡的采茶戏也满足了自己
    的愿望,戏中舞蹈音乐都很优美、熟悉,让我仿佛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戏中八个孩子相继牺牲的剧情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们明白美好生活来之不
    易。”

     在国外留学的廖鸿婧刚回北京就和父亲一起前来观看《八子参军》。她说:“我祖籍龙南县,这几年在国外的时间比较多,《八子参军》是我这
    几年看过的少见的优秀剧目,听说是家乡赣州的采茶戏,父亲就拉着一家人来看。这部戏编排精彩,情节起伏跌宕,有为国为民的大情怀,也有细
    腻的儿女情、兄弟情,《十月怀胎歌》更是呜咽里有着深情,十分感人。”



       具体观感:在没看演出之前,我以为会是一出形式大于内容的常见主旋律舞台艺术作品,大概类同于京剧《飘逸的红纱巾》、淮剧《唢呐声声》、黄梅戏《半个月亮》之类。但看过现场演出之后,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个人这几年中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主旋律题材戏曲中最好的一部。当然,除去选材的成功之外,艺术形式上的成功其实也说明赣南采茶戏比其他戏曲更容易表现此类题材。
     《八子参军》故事以小人物为主,情感的叙述与故事的展开视角全都围绕着一个家庭、一个母亲;并不刻意拔高,相反在呈现人性美和特殊历史环境下的革命情怀时,人物的行为是有充分理由与立场的。最为难得的是,戏中也较为真实震撼地反应出了战争岁月中,普通青年对爱情的向往、对死亡和战争的恐惧,以及对党的一种报恩(是的,纯粹朴实的报恩),对上阵杀敌的一种质朴的浪漫情怀。人物的行为并没有虚空地拔高到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地步。
    艺术表现手法的成功,我个人觉得和赣南采茶戏这个剧种的发展不完备有相当大的关系,这个大家都懂,因此有更大的空间吸收其他艺术形式来创新,来为这一出戏服务;而单纯为此一出戏服务的艺术形式的创新是否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甚至是否就能够吸纳到赣南采茶戏中成为其艺术体制的一部分,尚有待研究。
    整出戏的风格,戏曲味道几乎没有,反而是歌舞剧的风格很重。本来剧团也叫“江西赣南采茶歌舞剧团”而非戏曲团。音乐伴奏是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合奏的,没有锣鼓点(我家乡的大花灯戏是有锣鼓点的哦!);演员的肢体语言是舞蹈的(但女主演身上可以看出戏曲老旦的身段痕迹,可能是学过,可能是借鉴过,总之是用心了的),表演风格是话剧加唱形式的。最为明显的是第一场的演出,差不多一个小时(我印象中是一个小时)一直在唱,没有起承转合的唱,中间插入几句“念白”;在没有胡琴,没有鼓点,没有念白衬托,没有戏曲身段呼应,没有戏曲腔格上的起承转合的唱,而且唱的曲调都全是歌曲,真的,听得我好累啊!!!
    整出戏,很用心;字幕在每一首歌曲(真的只能算歌曲)唱出来之前都用心地表上了曲牌(其实,我觉得这个真不能算曲牌体,这真的只能算是歌谣体);例如我们大家熟悉的民歌《十送红军》的曲牌叫“长歌”。
    最后,想起了解老师的多篇论文····这一类戏曲算是民族戏剧,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创新,吸纳其他艺术形式,来为具体的剧目服务;和京昆等传统古典戏曲有较大区别。我深以为然,这不是出身上的歧视与否,而是艺术上的客观评价。



作者: 颖之    时间: 2014-7-6 18:50
啊。。。你的任务都完成了。。。看来我真的要抓紧了。。。
作者: 徜徉有道    时间: 2014-7-7 15:49
颖之 发表于 2014-7-6 18:50
啊。。。你的任务都完成了。。。看来我真的要抓紧了。。。

加油!干巴爹~~~话说你最近是不是在认真的苦读来着~~~
作者: 颖之    时间: 2014-7-7 22:57
“在没看演出之前,我以为会是一出形式大于内容的常见主旋律舞台艺术作品,大概类同于京剧《飘逸的红纱巾》、淮剧《唢呐声声》、黄梅戏《半个月亮》之类。但看过现场演出之后,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个人这几年中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主旋律题材戏曲中最好的一部。”表示非常同意这两句话。一开始光看剧名对这个戏抱的希望其实并不很大,不过觉得既然是展演剧目,质量总不会差,于是还是跟社里买了票去看了。结果整部戏看下来实在大出意料。从杨大妈的大儿子在战场阵亡开始一直到全剧结束眼泪几乎就没有停过,三包纸巾都哭完了。也许是因为最近泪点变得越来越低,也许是因为一向对母爱主题的悲剧天然抵抗力低下,总之已经很久没有在看戏的时候被感动得这么惨,哭得这么痛快了。
故事将背景设定在赣南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期,但是全剧的主题却并非之前预想的那样以弘扬革命精神的主旋律为主,以母爱为辅,而是正好反了过来,将母子亲情与人伦天性作为中心思想,红色主题退居其次,或者说仅仅只是作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存在。戏里所有人物的感情都是淳朴而真诚的,没有半点虚伪和人为的刻意拔高。杨妈妈和她的儿子们,包括整个苏区的老百姓,对于红色政权的感情都是极真诚的感激和朴素的报恩情怀。至于八个兄弟争先恐后要求上战场,则在感恩之外或者还包含着血气方刚的男孩子们朴素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就像杨妈妈最小的儿子满崽在违背“独子不能上战场,兄弟不能全走光”的扩红章程,放下锄犁偷跑去追赶队伍时唱的,要像哥哥们一样上阵杀敌,立了大功当了大英雄,再回来陪伴母亲,再回来耕种红土。而红色政权在戏里也同样充满了人情味儿:七个哥哥都阵亡以后,整个连队的人都不顾一切地在到处找满崽,既痛心又愧疚的连长在战事正吃紧的情况下生拉硬架地把满崽送回到了母亲身边。而杨妈妈强忍着巨大的悲痛,把本来已经准备在母亲身边守一辈子的小儿子再次送上战场,也不是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什么的,甚至不是为了报恩(都死了七个儿子了还不够报恩么。。。),而是出于一种坚强到令人心痛的冷静理智的考虑:红军走了白军就要来,已有军籍的满崽留在村里必然难逃一死,就算不被发现军籍也有可能被白军抓了壮丁,还不如上阵杀敌,为哥哥们报仇。(其实看到这里是非常难过的啊。。内战这种东西,打来打去死的都是自己人啊。。)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可不谓根正苗红,但又无不合情合理。而贯穿全剧的亲情主题,则满满的都是人伦天性的光辉和温暖。开场时一群年轻姑娘在《十月怀胎歌》的伴唱中以舞蹈形式表现女人从怀胎到生产的整个过程,当时看着感觉稍微有一点怪异,不是很舒服。但是看到后面,七个兄弟一个个在战场相继阵亡,炮火硝烟的战争场面也一次次定格,儿子临终前一段内心独白紧跟在一段《十月怀胎歌》温馨宁静的曲调后面,舞台的后半部则是已近年迈且对这一切毫不知情的母亲正独自一人在故乡操劳。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等于是把战争的残酷无情直接血淋淋赤裸裸地撕扯到舞台上。而《十月怀胎歌》在这个时候简直是催泪弹啊。。。特别是那句“我咯宝宝崽,我咯心肝肉哟喂”,每次听到就忍不住要泪奔。。。T^T然后再到后面,满崽也在战场阵亡了,杨大妈把八个残破的红肚兜一个个摆放在孩子们平常坐的竹凳子上,慈爱地笑着,招呼崽们“吃饭咯”,再从老大开始一个个地回忆孩子们童年的故事。。表示生平最抵抗不了这种事死如生的情节了。。于是再次被戳中泪点。。。不对,被点中了泪穴。。T^T而戏的最后,在《十月怀胎歌》的伴唱中,身怀六甲的兰花将要为杨大妈诞下孙子(这个结局倒是一早就猜到个八九不离十了),则是在惨绝人寰的悲剧之后又留下一丝希望:不管在怎样的时代环境下,母爱都会坚强地、不绝如缕地守护着生命的延续。
其实从开场台上第一句唱出来,就已经猜到这又是一出跟《走婚》一样不能当作戏曲来看的民族歌剧了,于是全程也就没有没有用平时看戏的眼光来对待这部剧。其实以“纯外行”的身份视角来看剧真心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啊~还能偶尔体会到一点当年初识戏曲时候的感觉~不过比起《走婚》,《八子参军》总算还是讲的汉人的故事,多多少少也还带着一些戏曲元素。比如伴奏还使用了一部分民族乐器,两位主演(杨大妈和满崽)也都是戏曲演员,特别是杨大妈,走起路来有着明显的台步范儿。总而言之,如果不把它当成戏曲,而只是以单纯欣赏的眼光的当作一部剧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

P.S.五六月份的地方戏展演从头看下来真心没有一部戏不好看的,何止是盛宴,简直是狂欢啊。。。再次为没去看的米米们感到可惜。。。
作者: 颖之    时间: 2014-7-7 23:01
徜徉有道 发表于 2014-7-7 15:49
加油!干巴爹~~~话说你最近是不是在认真的苦读来着~~~

我会告诉你我每天都在刻苦读书认真练字努力学琴么~我会告诉你我每天不玩电脑也不看戏了么~以及我说这种不要脸的话你会信么~~~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