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吉剧《包公赔情》 [打印本页]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5-1-4 12:34
标题: 吉剧《包公赔情》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5-1-4 13:17 编辑

就是赤桑镇的剧情。当时全剧看完之后又把所有唱段都挑出来又听了一遍。真是太好听了。正因为从小生长在北方方言统治下,此处的一字一腔都能沁入肺腑,甚至比淮剧扬剧都要亲切。
建议那些程式过场看不下去可以跳,几段唱不容错过。

http://player.pps.tv/player/sid/3BMD45XGBHDI/v.swf









吉剧
吉剧是吉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区。它是在建国后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其诞生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而得名。 1958年,周恩来提出东北应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1959年初,吉林省在东北二人转曲艺形式的基础上创建了吉剧。


唱腔

吉剧的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它选择了二人转当中群众爱听而又便于戏曲化的曲调作为基调,逐渐发展成“柳调”、“嗨调”两种唱腔。其中柳调是以二人转曲牌〔红柳子〕、〔秧歌柳子〕为中心构成的一套唱腔;嗨调则以二人转曲牌〔文嗨嗨〕、〔武嗨嗨〕为中心,结合〔穷生调〕、〔打枣〕、〔胡胡腔〕、〔嗽叭牌子〕等曲牌组成的一套唱腔。这两类唱腔,均采取基调发展的方法,进行男女分腔、行当分腔和板式变化。逐步形成了吉剧的柳、嗨两调的快正板、正板、行板、散板;嗨调的宽板;嗨调女腔的慢板等。另外,吉剧也适当吸收二人传的专曲、专调、小曲、小帽,在东北地区汉族民间吹打乐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改编成牌子、行弦等一套吉剧器乐曲。像《燕青卖线》中的〔卖线谣〕等。吉剧的器乐曲牌有一百多个,大多是东北地区汉族民间吹打乐和东北民歌的曲调发展而成。有诸如〔万年青〕、〔鹧鸪天〕、〔挂红灯〕、〔货郎担〕、〔迎送曲〕、〔剑舞曲〕等。

伴奏

吉剧的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为主,还创造了长于抒情的吉剧喉管,并把筝也加进了吉剧乐队的演奏中。根据演出的实际需要,吉剧有时还采用中西混合的乐队,有时则用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乐队。
吉剧剧本多注意东北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人物性格大棱大角,情节大转大折,情感也大悲大喜,语言表现口语化、地方化。唱词大多保留了二人转的嵌句、垛句、嗦句等特点,念白也运用二人转的“说口”艺术,并为耍手绢等技巧留下表演的余地。吉剧在角色行当上,有生、旦、净、丑等的分工,但又不为其限制。从生活和人物性格出发,在继承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博采其他剧种之长,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东北民间口语为特色的“串口”、“贯口”、“俏口”等念白形式和扇子、手绢等道具运用上的表演技巧、显得生动活泼。

基本功

它擅长于运用手绢功、扇子功和水袖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在表演上继承了二人转的“平腕”、“压腕”、“翻腕”、“绕腕”、“抖腕”、“五花腕”等腕子功;“抖肩”、“拱肩”、“晃肩”、等肩功;“顺腰”、“旁腰”、“顶腰”、“晃腰”等腰功以及“踢步”、“拧步”、“跳步”、“错步”等步法。同时吉剧也学习其他剧种的手指法、武打、舞蹈以及翎子、帽子、椅子、变脸等技巧。

表演技巧

吉剧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的五功,即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子等绝活)的基础上,采撷其它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的。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吉剧中长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转的手绢和长绸子舞的技巧。

角色行当

吉剧的表演也以二人转为基础,在吸收其它东北地区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并借鉴京剧、评剧等剧种的表演手段上逐步形成。吉剧脚色行当的体制与沿革分生、旦、净、丑四类,各在二人转上、下装的基础上借鉴京剧行当体制而形成。生行主要有老生和小生,八十年代前后,又在个别的剧目里尝试了武生行的建立。旦行则主要指花旦、闺门旦、青衣、彩旦和老旦。在个别剧目里曾试验性地创造了武旦行当。净行指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丑行分文丑与武丑。但他们之间并无严格界限,表演上没有严格的程式束缚。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