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观苏昆青春版《白蛇传》之感想 [打印本页]

作者: 徜徉有道    时间: 2015-6-3 16:48
标题: 观苏昆青春版《白蛇传》之感想
       苏昆在宁演出青春版《白蛇传》是上月23日晚的事。虽时隔多日,但每思及当晚演出,至今心内耿耿。这是我第一次看苏昆现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便想认真写写自己看这部戏的感想。不成系统,亦并不涉及理论学问,不敢称之为戏评。另外,作为一个学生戏迷,我想我大概有立场可代表一部分如我一般的年轻观众,至少可以发出一点声音,告诉戏曲从业人员,我们年轻人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我们想看什么样的戏。在此坦诚而谈,语言若有冒犯之处,还乞海涵。

一、关于“青春版”的舞台形式呈现

       苏昆此次《白蛇传》主打的是“青春”,全部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也成了网页新闻的主标题。古老的昆曲,年轻的演员,这似乎呈现出了某种张力,也成了媒体宣传的噱头。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宣传是在默认戏曲尤其是昆曲是“老古董”的思维定式下而产生的。此戏的青春不仅实指演员年轻,亦外化在戏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及舞台呈现中。
       不用翻开戏单内页便一望而知,服装化妆一定请了蓝玲,虽然此次苏昆《白蛇传》的行头相较蓝玲以往的设计已收敛很多,但个人觉得实同鸡肋。并不如老行头好看耐看的同时似乎也没有体现出新行头的优点,只能说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一“新”字而已。许仙的身份是药商无疑,人物服装形制也较为传统,可贵的是,毕竟保留了角色头上标志性的鸭尾巾。但稍嫌行头颜色略浅略浮,花色略多,料子略光亮。这使得许仙更像书生而不像药商,重复另一个柳梦梅似的人物其实并没有多大意思。青白二蛇的新头面形制比较特殊别致,谈不上十分好看,也称不上十分别扭。这种头面似乎比较长,插在片子上,视觉效果上感觉拉长了贴在演员额头处的片子小弯,也顺带拉长了演员的额头,有点粤剧旦角片子头的特征。
       真心实意的不希望京昆新编戏服装化妆请蓝玲设计,京昆如此厚实的传统家底,自有规矩家门,实在请不要自降格调,还望万万珍重!
    《断桥》一场白蛇并不戴七星额子,不知为何。穿着上腰包而不戴角色标志性的七星额子的白蛇装扮上与传统戏中“彻底的苦命的孕妇扮相”极为相似,和手持双剑、头戴盔头,传统扮相的小青在一起并不协调,气场上也输了一截。不知是否刻意为之,好使青白二蛇在人物形象和气质上形成对比;又或者是想使《水斗》和《断桥》中的白蛇形象上有个差别;若是,则大可不必。
    《游湖》一场穿插了大量手持雨伞的伴舞演员。美则美矣,有搅戏之嫌。不管这些手持雨伞的伴舞代表的是西湖中的荷花还是许白二人美好爱情的见证之类,都全无必要。作为观众,那时那刻只想看白蛇、小青、许仙三人的表演。不管舞台有多大,伴舞的确都限制了主要演员的表演。不过,《水斗》一场中同一批伴舞演员所代表的水浪却有比较强的舞台表现力,也客观上为主演省了不少体力。整场演出中,个人觉得就舞美表现形式而言,最为突出的应当是《惊变》一场。
       在戏曲舞台演出中演员自身的青春活力应该是自然而然展现出来的,而非刻意追求,着力刻画的结果。戏迷看的不仅是角儿身上的玩意儿,也看整台戏本身好不好。因此编导怎样讲故事,想告诉观众什么才是更为重要的。的确有很大一部分观众是受宣传画上演员年轻漂亮的扮相所吸引而走进剧场,但这些观众是否能留得住,以及他们看的是“昆曲”还是“青春”也值得思考。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虽然值得借鉴,但还应该理性的看到,白先勇对青春版《牡丹亭》所赋予的却不仅是“青春”二字。更何况,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推出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当时昆曲演出市场相对凋零,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年轻演员当年尚且年幼不成气候,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中青年演员尽管戏非常好,但市场效应不容乐观;所以青春靓丽的“白牡丹”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一记强心剂,也是一块于市场中投石问路的敲门砖。更为重要的是,《牡丹亭》剧作的经典地位使其饱受争议的同时也更能使其成功。所以,一台戏的定位很重要。“白牡丹”的成功经验能够借鉴多少尚需讨论,而其成功却是不可复制的。
       想要兼顾老戏迷和新观众,实际操作起来众口难调。表面上时尚靓丽的外在包装并不能真正打动看热闹的外行反而自降格调,更将会毫无意外地令老戏迷伤心不满;如果所追求的青春时尚又不幸经不住推敲,那为此而做的辜负传统的创新必然会代价巨大。今日的时尚难免是明日的黄花,今日的青春亦必定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媒体不可避免地在拿戏曲演员普遍年轻化这一可喜的现象作为宣传噱头,甚至是在消费这批戏曲演员的年轻美貌;但业内人员却不应以此自夸,自我标榜。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对戏曲演员本身,戏迷不管你是16岁、18岁,还是20岁;都会拿你同你的老师16岁、18岁、20岁时作比较;不管你的老师是昆大班的大师还是当今的梅花奖演员。
       我想任何剧团辛辛苦苦打造出一台大戏,都不只是为了“评奖”或“展演”,毕竟不是电影中的商业片,有财团支持,混个脸熟,拿个奖,拼完上档票房,赚一笔快钱就完事。戏曲需要传承,辛苦打造出来的任何一出戏,都应该是希望能够常演和传承的。为推出年轻演员,或为市场票房,偶尔不得已搞一点追求时髦的演出,戏迷能够理解,但并不希望这种尝试成为常态甚至是主流。观众的选择很多,任何一台演出在某些观众看来就是一件商品,一旦某个剧团让其失望,他便不再惠顾。一出戏、一台秀、一场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档娱乐节目,在他眼里没有区别。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要保有自身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娱乐节目的基因特质。年轻戏曲演员拥有属于自己的新戏固然十分重要,但最令戏迷一生迷恋且生死追随的永远是你能把老戏演好,不苛求年轻演员能把老戏演得比昆大班的大师们好,但如果你能把老戏演得和昆大班的大师们一样好,或者只有昆大班大师们的七八成,那你将前途无量。所谓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非是要模仿做个录像机,而是传承比创新更重要。

二、关于编剧“主情”、“大爱”的故事叙述

       客观来说,苏昆青春版《白蛇传》在当今一众牛鬼蛇神的新编戏中尚属规矩。个人觉得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讲述故事的方式不够顺畅,且故事本身的立意不够明朗。
      昆曲白蛇故事所依据的是清人方成培传奇《雷峰塔》文本,其中流传下来的尚有《端阳》、《水斗》、《断桥》三折;成书于光绪年间的《六也曲谱》中收有《烧香》、《水斗》、《断桥》、《合钵》四折;民国十四年四月出版的《昆曲大全》中收有《游湖》、《借伞》、《盗库》、《赠金》四折;民国十四年经由王季烈、刘富梁考订,商务出版社出版的《集成曲谱》中收有《烧香》、《水斗》、《断桥》三折。今天,昆曲舞台上常演的白蛇故事主要折子戏依次是《断桥》、《水斗》、《盗草》、《端阳》几折。虽不曾考证过不同曲谱所收折子与传奇文本及舞台实际演出间的具体源流关系,但至少在文本都能找得到的情况下,大致还原整理出昆曲白蛇故事的总体面貌是能够做到的。
      苏昆青春版《白蛇传》最具特色和贡献的是,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依靠已有的文献资料整理还原昆曲舞台上的白蛇故事,而是试图进行全新的再度创作,赋予作品崭新的形象。试图使原本在昆曲舞台上仅以传统折子戏呈现的白蛇故事能以完整且全新的面貌再现,这也是整出戏“青春”之所在的一方面。限于舞台演出的单位时间的短暂和传奇长篇篇幅间的矛盾,苏昆青春版《白蛇传》选取的师法对象是早已成为经典并为大部分戏迷所熟知的田汉京剧版本的《白蛇传》,以期能使故事简练紧凑、详略得当的同时提炼重塑有别于传统的人物形象,并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苏昆青春版《白蛇传》主要讲一“情”字,重新塑造了许仙的人物形象,改变了其原本市井小民的人物定位。全剧没有对立的好人或坏人,而是讲求大爱。如其开场伴唱所唱的那样“千年等一回,此情无悔。是与非问谁,把恩爱化成灰。泪在飞,化成一江滔天水。”
       有了这样主题先行的意识,整场演出中所要表达的“情”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观众自行想象脑补的,观众依靠着自身对白蛇故事的熟识程度来自觉补充出这台演出所要体现的“情”。
       比如,剧中并没有交代清楚许仙对白蛇的爱情从何而来,许仙被重新塑造成另一个“柳梦梅”似的人物,他对白蛇的感情并没有说服力。开场《游湖》一场的套曲编排与《牡丹亭•游园》如出一辙,伴舞的干扰及曲辞的创作使得这场意境固然幽美但内容稍嫌拖沓的戏显得个性不足。虽然是昆曲所擅长的男女青年邂逅相爱的桥段,但似乎一下子又陷入了才子佳人的传统窠臼。白蛇、小青、许仙个性并不突出,似乎还是大家最为熟悉最为普遍通行的小姐、丫鬟、书生形象的翻版。《接亲》一场有过场之嫌,交代人物不够,许仙、白蛇草草成婚,匆匆抒情。编导让许仙、白蛇接亲之后旋即下场,反而是小青以披帛代替水袖在台上跳了一段水袖舞;这当是对昆曲《南西厢•佳期》的借鉴,但用错了地方。《佳期》红娘的【十二红】是为了用另一种方式来含蓄描述崔张二人的云雨之情,而白蛇与许仙的《接亲》,则大可先让小青一旁退下,白蛇许仙互诉衷肠更加利于情节发展与人物塑造;要说缠绵悱恻,这里应当模仿借鉴的是《桃花扇•眠香》。
        与老戏相比,尽管许仙看似更重情义,但故事并不如老戏体贴人情、圆融熨帖。戏中用比较新颖的声光电影等手段铺陈强调一再表现白蛇和许仙的缠绵,但并不深层挖掘人物内心与其性格,没有体现出两人水到渠成的情感发展。为了着重体现许仙的重情与善良,《惊变》中许仙劝白蛇饮雄黄酒仅为庆祝佳节、夫妻和美,层次上少了传统《端阳》中许仙有意试探白蛇的这一层次。看似人物性格是被提炼净化了,实际上却使人物单薄了,也使得白蛇饮雄黄酒的理由不够充分。而上一场《说许》营造出来的悬念与紧张气氛也被浪费掉了。从《说许》到《惊变》,许仙还是那个萌萌哒许仙,法海对他说的话似乎并没有多大影响,这是不真实的。《盗草》一场是不能和传统演法的《盗草》相比的。这似乎只是一个过场,白蛇最后并没有“盗草”,而是南极仙翁主动“赠草”。
       法海脱离了以往被塑造成与白蛇、许仙对立的反面人物的传统窠臼,但其戏份太少,人物很单薄,比较没有存在感,在情节发展需要他说点干货的节骨眼上,他永远只会要么站着不动、要么坐着不动地说一句万能的“阿弥陀佛”。一方面他不作为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出现,不承担戏剧冲突,使戏在逻辑上讲不通;另一方面他自身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和深度来解释自身形象的合理性。法海甚至是通情达理的,在许仙和白蛇成婚后,他告诫许仙可能会遇到危险;在许仙被白蛇吓死而后被就活时,他主动收留许仙;在白蛇青蛇来找许仙时他拒绝了,并不惜以生灵涂炭为代价与青白二蛇“水斗”;在许仙心生悔意要下山寻找白蛇时,他并没有阻拦。但是,为什么《合钵》一场当白蛇产下麟儿时,他又要忽然出现把白蛇压在雷峰塔下呢?编剧太过于呵护白蛇、许仙的爱情;戏里并没有任何一个人物在实质上难为过白蛇与许仙。这大概也是其“大爱”的体现,因此规避了所有应当出现的合理性矛盾。剧中的确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面人物,但所有人物都仿佛是为了真善美而真善美,所有人物都很单薄,都很符号。这,不过又是另一个痴男怨女的平凡故事,套上了白蛇传的外衣,最终不过还是一个善良男人和一个善良女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而已。
        整场演出演员完全没有上下场,场次间的过渡极不自然,全部依靠暗场来解决,演员事先做好了身段再亮灯,甚至一场戏中多次暗场;这使得故事讲述极为不顺畅连贯,这不像是一个流畅的舞台演出,而更像是一幕幕场景再现似的回忆;这不像是在叙述故事,而是像在歌赞爱情。
       昆曲曲牌体的文本体制毕竟和京剧等板腔体戏曲的文本体制有所区别,这就决定了两者讲述故事方式的不同。板腔体文本能在一场戏中交代完毕的情节,昆曲很难在相同的时间和剧本容量内做到在兼顾曲体完整的情况下既交代完整情节又能保证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整台戏圆融。于是整出戏因为事故的编排不够圆融自然而导致了故事讲得不够顺畅,又由于故事本身不够顺畅局限了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曲辞的不够理想而导致了整出戏立意的不明朗。
       我个人觉得许仙和法海的形象不必刻意洗白。昆曲的传奇文本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娓娓道来,细致熨帖的表现并挖掘人情世情;这和其较长的篇幅有关,这一点和小说相似。现代舞台演出有定时限制,剧本虽然不可能再像传奇那样长篇幅,但刻画人情世态这个特点希望能够保持。白蛇故事需要一个角度,这个角度是全知的?还是白蛇的?是许仙的?或是小青的?甚至是法海的?另外既然是“主情”与“大爱”;那么白蛇从蛇仙到人妻再到人母的形象转变应该好好挖掘,《合钵》一场白蛇除了对许仙的难舍难分之外,更应当难以割舍的是其新生的孩子,那么,小青在那样的情况下又做了怎样的选择?法海面对产子的白蛇他难道内心没有震动么?等等问题尚需思考。但剧中的《合钵》却有续貂之嫌。确立好了角度,故事才好展开。苏昆青春版《白蛇传》给我的感觉是有点想当然,有点隔靴搔痒。

三、关于舞台上的具体表演形式

       主演白蛇的五旦演员刘煜还很年轻,印象中她几年前曾参与过昆曲红楼选角黛玉组的选拔,当时年仅十八岁的她唱了《寻梦》中的一支【嘉庆子】。当年的刘煜一出场,那幽兰婷婷的含蓄气韵令人印象深刻。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戏迷都觉得从气质和扮相上说,她是全场最符合黛玉一角的五旦。但那时的她,还稍显青涩,气息不稳,夯砸较重。从《白蛇传》的表现来看,刘煜能文能武,台风端正大气,表演规矩,很在人物。并没有一些当下昆曲年轻旦角演员一味甜美腻歪,娇怯无骨,不辨人物,表演雷同的毛病。是个在当下较为难得也很有前途的年轻五旦。所欠之处在于神采尚还不足,唱念还需仔细打磨;另外,白蛇的形象刻画得还不够突出,欠缺区别于其他白蛇形象的特色。
       客观而言,整台戏中的每一个演员都非常好,吕佳的小青和梅花奖得主周雪峰的许仙为此剧增色不少。值得一提的是,《水斗》中众多的龙套演员是此剧最大的亮点。在故事讲述不够顺畅使观众几乎气节的情况之下,一班龙套功底扎实的卖力表演终于令观众畅快地叫了声好!这场戏是最接近传统演绎的,因此也是观众看得最舒服的。
       剧中画外音伴唱稍嫌过多,而且都是民族唱法的歌唱似演绎,个人觉得不妥。比如《断桥》一场中一整支的【山坡羊】都是画外音伴唱,这是无论如何都使观众无法忍受且必然会遭到腹诽批评的。
      最后想说,其实昆曲《白蛇传》是很应该叫好又叫座的,而且绝对是戏保人的。《断桥》、《盗草》、《水斗》等是看演员功底的戏,演好了,你就被观众记住且认可了。如果主演有体力有能力,还是不应当被辜负,还是应当在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创新,否则观众有理由认为是有意偷懒,从而怀疑你的基本功。至少有很多年轻的观众,如果他们真的对昆曲感兴趣,他们是不会看完一场戏就算完的。他们会去主动了解、学习昆曲。在资源丰富的今天,他们看完一场戏回到学校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百度主演的资料,然后再百度这出戏传统的演绎方法的视频,比如张继青的视频、华文漪的视频、王芝泉的视频、胡锦芳的视频、孔爱萍的视频、谷好好的视频;然后他们会对比、他们会交流,他们会权衡,最终得出一个印象:这个青年演员怎么样,这家剧团靠谱不;然后最终决定,以后我还要不要再走近剧场看这家剧团的这个演员的戏。所以,年轻观众也不好“骗”。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只满足于看看年轻漂亮的戏曲演员,然后到后台拍几张合影高高兴兴的发朋友圈,和年轻戏曲演员交朋友愉快滴玩耍,然后只负责拍照吹捧而不做认真的文字性的客观评价。
       昆曲是传统文化,每一个从业人员,甚至普通观众,只要你真心爱昆曲,都要有一份重担在肩的担当和责任;从业人员更是要思考,我从前辈那里得到了什么,我在我的这个时代做了什么,我要为我的后代留下什么。

作者: 刘白白    时间: 2015-6-3 16:50
看第二遍,果然专业啊
作者: 徜徉有道    时间: 2015-6-3 16:52
刘白白 发表于 2015-6-3 16:50
看第二遍,果然专业啊

真的?好吧,谢谢!超哥这是捧着我玩儿呢~~~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5-6-3 17:52
的确有很大一部分观众是受宣传画上演员年轻漂亮的扮相所吸引而走进剧场,但这些观众是否能留得住,以及他们看的是“昆曲”还是“青春”也值得思考。


求访谈!求调查!求定量统计!!肯定是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的!任由当局者这样毫无凭据的自说自话自欺欺人太可怕了!所有的演出一定是大获成功,成功的原因一定是领导认为重要的因素,想要继续成功就一定要继续这么干,其他团体看了他们宣称大获成功也跟风这么干,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谁声音大就是谁说了算,观众爱看什么有人问过观众吗?观众买/蹭票是看人看艺看色还是看笑话有人问过观众吗?观众看完之后是深受国粹艺术感动灵魂升华还是竞相吐槽戏曲完了有人问过观众吗?
作者: 颖之    时间: 2015-6-3 23:33
可是我在回来的地铁上。。。还有从地铁回寝室的路上。。。听到了好多真诚的“好赞啊好赞啊好赞啊”怎么办。。。那一刻比看戏的时候更加悲凉的感觉到。。。昆曲是不是快完了。。。
作者: 刘白白    时间: 2015-6-3 23:44
颖之 发表于 2015-6-3 23:33
可是我在回来的地铁上。。。还有从地铁回寝室的路上。。。听到了好多真诚的“好赞啊好赞啊好赞啊”怎么办。 ...

你也去看了啊?当观众们疯了似的给翻跟头的叫好时,我就体会了
作者: 冷月    时间: 2015-6-4 09:10
刘白白 发表于 2015-6-3 23:44
你也去看了啊?当观众们疯了似的给翻跟头的叫好时,我就体会了

给翻跟头叫好是打主角脸,说明戏不好~而散戏后听到“真好真好”的评论,说的是观众的审美水平吧……这两点不完全等同,但是都可以推断出,戏亡了……
作者: 冷月    时间: 2015-6-4 09:13
已歌 发表于 2015-6-3 17:52
求访谈!求调查!求定量统计!!肯定是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的!任由当局者这样毫无凭据的自说自话自欺欺 ...

现在中国很多事情都是没有调查统计的啊,领导关起门来一拍脑袋,一个主意就出来了,完全不去访谈调查,看可不可行。这些东西工作了之后你会发现,哪哪儿都是……我一开始不习惯,因为之前的环境都是光裕这样的,以为我们是正常人。后来才知道,我们其实是少数,极少数……ps:即使真的调查统计,你真的确定吐槽戏亡了的人多?说不定大多数人都觉得好呢……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15-6-4 09:19
本帖最后由 风清朗 于 2015-6-4 09:20 编辑
冷月 发表于 2015-6-4 09:10
给翻跟头叫好是打主角脸,说明戏不好~而散戏后听到“真好真好”的评论,说的是观众的审美水平吧……这两 ...


戏是亡不了的,昆曲再怎么没落了两百年也还是挺过来了,单个剧种或许有消亡,整个戏曲忘不了,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有历史、有文化在,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在,戏曲就亡不了。作为一种娱乐生活方式的戏曲,一直都很繁荣,看看剧场里那些只是为了消遣看剧情的戏迷观众,看看庙会里人山人海的观众。何况戏曲很年轻,琴棋书画等等,都比戏曲古老,都没亡呢。
作者: 已歌    时间: 2015-6-4 13:32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5-6-4 13:34 编辑
冷月 发表于 2015-6-4 09:13
现在中国很多事情都是没有调查统计的啊,领导关起门来一拍脑袋,一个主意就出来了,完全不去访谈调查,看 ...


大多数觉得好就更有价值了啊,可以深入分析,他们的背景,爱好,对戏曲消费的忠实程度,对我大光裕这种致力于培养观众的组织多有价值。。。
作者: 徜徉有道    时间: 2015-6-6 01:36
已歌 发表于 2015-6-3 17:52
求访谈!求调查!求定量统计!!肯定是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的!任由当局者这样毫无凭据的自说自话自欺欺 ...

       我觉得观众喜欢看什么他们应该不在乎吧,只在乎怎么赚钱怎么来吧。保护传统文化?别逗了!这种事怎么能靠艺人?靠学者的好么!我说的是真正的学者。他们可以改造观众啊,你懂我的意思吧······作为专业从业人员,如果不是真的水平和眼光太差,那我就只有腹黑的认为他们是故意的;因为知道自己怎么也达不到老艺术家的水准,所以,干脆打破,培养新观众。如果有人有权利,秦始皇干的事情,文革干的事情,他们也可以干,把你们这批难缠的顽固戏迷看过的所有的好的东西,都毁掉,都藏起来不给你们看,你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你们就我觉得,我们才是最好的····呵呵呵呵······我不是故意要脑洞大开这么想的,是现实逼着我这么想的····我觉得这帮人也就是这么想这么做的,我且擦亮眼睛等着看,再过二十年,老一辈都死光了他们这批人会做点什么出来。
      话说回来,其实我本来不是很有兴趣写这篇感想。我觉得主演也比较年轻,估计还什么都不懂呢。比她大的其他的演员也不一定当回事,估计就是团里安排的一个捧新人的戏而已。但是呢,我自作多情的觉得不可以这样玩新人,虽然也许新人还蛮开心,有自己的戏,估计乐死了都。演员也是很被动的。除非成大角儿,不过,成了大角儿不干正事的,太多,都想自立山头。
       写完后,我@了主演,主演又@了她的朋友,她那个朋友,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估计是个导演还是搞传媒的,看了一下资料,上戏毕业的。给我的留言大意是,虽然他没看过这出戏,但是他看完我的感想后,决定要看这出戏,不为别的,就只为“青春”二字。呵呵,夫复何言···
作者: 徜徉有道    时间: 2015-6-6 01:41
颖之 发表于 2015-6-3 23:33
可是我在回来的地铁上。。。还有从地铁回寝室的路上。。。听到了好多真诚的“好赞啊好赞啊好赞啊”怎么办。 ...

那是观众还小不懂事,眼光有待提高。我觉得京昆还亡不了,越剧倒是差不多了······有那么一刻我真诚的这样想过:什么亡了都可以,只要昆曲还在就行。当然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作者: 冷梅居士    时间: 2015-6-6 20:46
路姐很专业,很受益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