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转帖】美人赠君“勿忘我”——漫说言兴朋 [打印本页]

作者: 归菊    时间: 2009-12-26 01:31
标题: 【转帖】美人赠君“勿忘我”——漫说言兴朋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以名剧《卧龙吊孝》“见灵堂不由人珠泪满面”一折,技压群伶,夺得全国首届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那一代人中,自他以降,大多数同台博弈的演员驰骋于当今京剧舞台。相比之下,这位“领袖级人物”却显得相当寂寥。奇怪的是,他远渡重洋十几载,久违的音容笑貌,投足举止,至今仍牵动无数人的心扉,是什么原因呢?

  曾作为京剧界中流砥柱的言兴朋,1953年生于上海,京剧言派艺术创始人、前四大须生之一言菊朋嫡孙。父亲言少朋,母亲张少楼,言派名家;姑姑言慧珠,梅派奇葩,小姑言慧兰,评剧演员。言兴朋,自幼受家学熏陶,打下正规严格、文武兼备的幼功底子。言兴朋的艺术路途,生不逢时又生而逢时。文革中务农,做工,跳舞,唱戏,演越剧,拍电影,五行八作,什么都干过。现在来看,言兴朋过早的出道,定会遭政治浩劫;晚几年上台,难遇短暂的百花齐放时期。言兴朋,这株梨园世家悉心哺育的青苗,绽开于春暖花开的时段,不早不晚,正逢其时。那时名叫言一青。

  京剧言派艺术,好比阳春白雪,雅室幽兰,戏里戏外的人都高看一眼。但要进入言派殿堂,并非易事。言派门槛极高,家学、悟性、素养、音律、情感、才貌缺一则难尽善尽美,因而许多人言门立雪,望言兴叹,可望终不可及。然而,一个流派往往就是这样,过于曲高和寡,会有意无意限制它的发展。打个比方,比如杨派,进门易,深入难,能做到普通戏迷喜欢,专业人士青睐,既具备群众基础,又拥有上层建筑,因而流传广远。有评论家说,言派艺术唱腔,涵盖京剧极高美学价值。周总理曾讲:“过去言派之所以几乎失传,是与唱法比较难学、有些后学者知难而退有关。难学,往往是由于艺术上有高深的成就(见吕铭康《细说言派中兴的来龙去脉》文)”。

  再看当今言派传人,不少演员唱得拐拐绕绕,叽里咕噜,像长虫吃了烟袋油,有时根本就听不清唱的是什么。问题在哪儿?“吐字归韵”,基本功不到位!我浅显得觉得,学好言派,最重要的必须做到“恰如其分,画龙点睛”。言菊朋老先生“腔由字生,字正腔圆”的箴言是为正道。言腔细腻委婉,过则容易油滑;绵里藏针,过之晦涩;清润过则轻飘,劲头儿多余会木讷;峰回路转过分,显得有气无力。唱好言派需要下苦功夫,这也恰恰正是言派的迷人之处。

  说回言兴朋,当初他在青京大赛中一亮相,顿使众星失色,余生无光。言派名剧《卧龙吊孝》“见灵堂不由人珠泪满面”一折,给人印象不凡。听他的演唱,犹如一缎开卷眼前的裂帛,金丝银线般的行腔,情真意切的描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即使你不懂京剧,只要他一张口,也会被他悲凉婉转的音色和风流倜傥的气质深深打动。再如《曹操与杨修》“休流泪”一折,“亲朋问我的人何在,你就说,说我远游不归来”一句,两个“说”字,抑扬顿挫,愁肠百转,与《卧龙吊孝》“叫一声恭谨弟细听根源”中“源”字婉约韵味异曲同工。“游”字像流淌的山泉碰到沟坎,暂隐无声,腔停韵未止,妙在无声而有“言”。紧接“归来”两字,饱含游子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悲凉,悲恸之情飘扬腔外。拖腔如泣如诉,不要说杨妻听到此处俯身痛哭,就是戏外观众,也不由泪眼婆娑了。

  我现在还这样认为,小言身上的某些特质与杨修性格一脉相通,舞台上下,他们是那样默契和拍,天然一体,很难完全分割开来。一般来说,言菊朋老先生非科班出身,做工身段较弱,言兴朋从父辈身上继承马派潇洒飘逸的神韵,巧妙地填补了言派做工之不足。看《游龙戏凤》一剧,正德帝调笑李凤姐“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一折,凤姐生气地将花扔在地下,正德帝边唱:“为君将花忙拾起,我与你插上这朵海棠花。”一边收扇、抬手、捡花,一连串儿动作,透着风流潇洒,怎是一个“帅”字了得。这小小动作,不知牵系多少异性戏迷的烂漫春心。

  我还比较欣赏言兴朋的清唱。舞台上的小言,身着长衫,手握鹅毛大扇,那份优雅气质,翩翩风度,不被人当做大众偶像才怪。有人说,小言传统戏和新编剧与交响乐结合,不伦不类,不中不西。我是这么想,传统戏配交响乐要谨慎,因为它已形成一种完美的演绎形式。新编戏配交响乐未尝不可,不失为一种尝试,一种风格。小言婉转细腻的行腔配上辉煌的交响色彩,细腻中有丰盈,婉转内存淳厚,加之灵秀聪智的自身天赋,无论智慧儒雅的诸葛亮,怀才不遇的曹雪芹,放荡不羁的杨修,都刻画得丰满鲜活,有血有肉。小言的新戏配交响乐,至少适合他自己,这就足够了。

  言兴朋嗓音圆润,唱工扎实,扮相英俊,气质优雅,好像百年酿酒老字号里飘散出的沁人醇香,如饮甘醴,如沐春风。当然,他也有不足之处,诸如唱腔巧媚有余,激越不足,缺少苍凉感。我个人认为,经过岁月洗礼,坎坷磨砺,小言的苍凉劲头儿,会从骨子里渗透传递出来的。看他那代人中,活跃于京剧舞台的老生演员,无论怎样折腾,充其量属于杜甫式“辛苦型”演员。唯独小言,禀性灵气上天赋予,融合了言家几代遗传下来的书香气质,其他人只能望言兴叹,无论如何是难以企及的。

  京剧行里,言派艺术算是命运多舛的了,言派的兴衰随时代大潮起伏跌宕,始终牵动国家领导人与千万戏迷的心魄。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刚由马派回归本门的言少朋赴中南海演出,特意嘱咐:“言派越是难学越要学,学到手,学到家,继承他,发展他。”其他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陈毅、贺龙、聂荣臻、朱镕基等都高度赞扬过言派艺术,推动了言派的发展。特别是邓公,爱听京戏,主要听言派。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邓小平随中央机关迁上海,住天蟾舞台附近。为安全起见,他时常不住居所,到天蟾去听戏。那段时间正好言菊朋在天蟾演出,近水楼台先得月,邓小平看过不少言菊朋的拿手好戏。战争年代,邓小平身边除了必备的重要文件,就是一台留声机,放的是言菊朋的唱片。邓小平爱言派,尤对言兴朋关怀备至,从他出道到唱红,体恤惦记,谆谆教导,告诫他:“不要学你爷爷晚年的嗓子,应该学他早期红起来的嗓子,再唱出他晚年的韵味。”另外,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护花惜花,提携扶助言派艺术。言派最低潮时期,马少波深忧其后继无人,开导言少朋,说服马连良,言少朋终得回归本门,发扬光大言派艺术。自此言派愈加深入人心,红遍海内外。

  很遗憾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言兴朋离乡别远,漂洋过海去了美国。那时正是京剧低潮时期,小言舍弃中国当代“须生状元”的桂冠,放下白玉兰奖、梅花奖、飞天奖、全国优秀戏曲电视剧奖等一系列奖项,辞别新雨故交,做什么去了呢?到美国学习声乐。言兴朋说,京剧艺术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到了尽头,再难创新,他要“到西方歌剧里找到中国京剧的出路”。“西方的艺术家,能把意大利的民谣和歌剧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京剧为什么不行?”应该说,言兴朋选择出国道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据我的浅薄认识,言兴朋出国为京剧寻找出路意愿可钦,目标却未免脱离实际,缺乏深远视野。

  为什么这样说?据我看,包括意大利歌剧在内的西方艺术,之所以占据世界舞台上的主流地位,根本原因,在于14世纪意大利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该运动具备深层社会基础和文化条件,使欧洲艺术发芽成长,开花结果,香飘世界园林。而现今中国社会,在这方面尚未看到能使京剧“飞扬”世界的根本条件。还有最主要的一点,现在整个西方艺术的强大,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强势。举个例子,英语为什么成为全世界“通用”语言?当然是英语国家经济势力所致。假如再过些年,中国经济崛起统领于世界,中文也会像英语一样流行全球各地,该现象现在已初见端倪。我觉得,如果经过中国整个族群的努力,以中国经济强盛为基础,京剧具备了这些传扬的“硬件”,再加上京剧本身艺术特色的“软件”功能,才有可能实现海外发展。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京剧这门原本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目前境遇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一些功利化的“突破发展”对它本身极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破坏力很大。京剧就好比顾恺之笔下的仕女,多一分则繁,少一分则浅,正是成熟完美时。假如我们把京剧搞得跟西洋歌剧差不多,那西方人对我们这些玩意儿怎能感兴趣?所以说,京剧要做到最终海外发展,它本身完美的艺术特色必不可少。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几年之内就能协调做到的。需要京剧主导者正确的艺术审美意识和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梅兰芳先生所说的京剧“移步不换形”的慎重改革方式,值得这些人深入思考。如前所说,京剧本身的艺术特色与强势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京剧才有可能真正传扬于世界。不然,京剧海外发展的豪言壮语充其量只是一句一厢情愿的空话而已。

  当然,话又说回来,这并不是言兴朋的选择错误,而是他性格太过于追求完美,太理想化和乌托邦了。我觉得,假如言兴朋脚踏实地地从西方艺术中学得一些实在有益的东西,比如从某个技术领域入手,把某种演唱技巧引入自身方法当中,以克服其艺术的局限性,尚有成功的可能。就连李少春中年以后,不也在苦苦寻觅怎样运用科学方法恢复嗓音和改变发声方法吗?言兴朋海外游学,如果真能做到悉心求教,细心揣摩,学得西方戏剧表演、音乐理论和科学方法,更好地提高自己,发展言派,以他山之石功言玉,值得理解和支持。我看,言兴朋的性格品质,一方面传承了言家独特的艺术气质,另一方面又遗传言家孤傲自负的思想个性。姑姑言慧珠不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舍身而去的吗?说实话,言兴朋海外之路并不好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追求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坐住冷板凳,守住清贫和孤苦,而这种甘于寂寞的追求,旁人不易理解。我这么寻思,言兴朋的孤高性格,也许更适合做精神上的浪子。从这一角度来说,他的“出走”恰而得当。

  言兴朋远游海外已经有些年头了,走了也好,远离京剧界明争暗斗,媚权献谀,远离窝里横儿、现代戏霸和官僚“祖师爷”的欺压,远离歌功颂德的京歌京调……但是,言兴朋作为言派唯一传人,曾为振兴言派艺术而改名为言兴朋的言兴朋,面对呕心沥血开创言派艺术的言菊朋先生的遗影,面对窗前病榻,沉疴不起仍为之说戏的父亲言少朋的旧唱,面对含恨离去的姑姑言慧珠的倩影,可否能真的做到心如止水,古井无澜?当年的言慧珠,在纪念言老先生诞辰时,代表全家朗读《家祭毋忘告乃翁》,虽香消玉损数十年,犹音尚在。更有始终关心言派艺术的伟人前辈们,尤其邓公与卓琳,听说当初还为小言量身订做夹克衫,面对他们的谆谆教诲,音容笑貌,不知可否能安泰无殇?再有那些重情重义的师长们:周云亮、陈大濩、迟金声,张云溪、李仲林、李秋森、童芷苓……众手浇花花自凋,他们在人间,在天堂,岂不感叹?!另外还有,秉笔直书“言归正传”的马少波先生,小言当年的旧知交们,全国千千万万的言派戏迷,更不必说那曾经赠君“勿忘我”,一口一句长恨歌的怨妇粉丝团了。如今言派门下弟子寥寥,门庭冷落,言兴朋作为言派唯一传人,是否能够尽己之责,传承薪火而使其不凋呢?难道真要唱一出“名门落魄,一腔惆怅,看透了天上人间,事态炎凉”的《曹雪芹》么?

  万里之外,已知天命的言兴朋,应当悟得了“人生落叶须归根”的个中滋味,那里不可能容你“空余美名儿万古流传”。最终,游子必须要回归到生命根源上来。我将所思达与文,又打开音响,再听言派名剧《卧龙吊孝》的唱段:“断肠人懒揩流泪眼,生离死别万唤千呼不能回言”,曲调委婉雅致,如泣如诉,以祭奠逝去的言派清音吧。旋律悠悠扬扬,越传越远,飘至九霄云外,很远的地方……

文化沙漠 感于戊子年隆冬

本贴由文化沙漠于2009年1月19日08:19:4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作者: 归菊    时间: 2009-12-26 01:32
万唤千呼不能回言。。。唉~~~
作者: 归菊    时间: 2009-12-26 01:33
觉得这篇文章说得很好,我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故而转来。
作者: 归菊    时间: 2009-12-26 01:37
个人觉得,言兴朋还是适合风流潇洒甚至有点无赖的角色,杨修、曹雪芹俱是此类。《卧龙吊孝》那么好,因为诸葛亮的哭半真半假,似哭非哭。相比较而言,王帽老生他演来便不适合了。
作者: 归菊    时间: 2009-12-26 01:37
今天发帖奖励格外高嘛~~~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09-12-26 10:55
这里面还有周云亮的事啊?
作者: 风清朗    时间: 2009-12-26 10:55
今天发帖奖励格外高嘛~~~
归菊 发表于 2009-12-26 01:37


幻觉
作者: 尹派小生    时间: 2009-12-26 23:02
言兴朋啊,现在在我这已和赵大叔一个地位啊,哈哈!可惜不在国内了啊,怎么就不回来了呢!
作者: 归菊    时间: 2009-12-26 23:43
回复 6# 风清朗

言兴朋幼时拜周云亮学武生的。。。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