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戏曲社

标题: [旧论坛帖][转帖]失落的京剧:失落的文化自信?(风清朗) [打印本页]

作者: 光裕    时间: 2009-10-29 15:15
标题: [旧论坛帖][转帖]失落的京剧:失落的文化自信?(风清朗)
失落的京剧:失落的文化自信?

    新华网上海1月17日电 “并非危言耸听,京剧和它代表的民族戏曲文化在今天已面临生死关头!”江苏省文化厅一位干部在京剧节研讨会上以此为开篇,列举了京剧面临的种种困境:演出锐减、观众冷漠、队伍萎缩、后继乏人、从业人员待遇低下…… 更有甚者认为,探讨中国京剧没落的源头会发现,那是一种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衰减。

    好洋快餐而弃中国茶

    有专家认为,京剧对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失去吸引力,除了京剧自身需要改革外,还不能忽视一个关键因素:当今流行这样一种文化心态——对本土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对带洋字的文化则趋之若鹜。
    中国京剧团副团长宋关林表示,当下国内的文化大环境对京剧生存发展非常不利。来上海之前,北京所有的剧场都在演出英、美、法、加等国的剧目,热闹非凡。他来到上海,发现上海最好的剧场也在演西方音乐剧,而且一演就是一个多月。而代表中国京剧最高水平的中国京剧院,居然找不到京剧演出的舞台。元旦春节期间,本是京剧演出的旺季,但是中国京剧院找遍整个北京,也没有剧场愿意承接“无利可图”的京剧演出。
    宋关林叹息道:“就像一些青少年愉快而疯狂地欢迎肯德基、麦当劳一样,中国人对如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文化产品也是趋之若鹜。”
    中国京剧院2004年在北京众多的大学中演出,不得不打出这样的广告:“同学们,吃惯了比萨饼、麦当劳,你们不妨也品味一下中国茶吧!”“懂一点京剧,有一点中国文化底蕴,会让你们在和老外交谈、交往时多个话题,多些面子……”据称,“广告效应”相当良好。
    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说,京剧的问题、京剧的尴尬,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这是因为,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发生了危机。在观众放弃京剧的现象背后,是一些传统艺术所代表的价值和审美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认同。”

    京剧改革盲目“崇洋”

    其实,这几年,中国京剧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涌现过一批优秀剧目,但不少改革者在鼓吹“艺术创新”时,却忘记了艺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迫不及待地将西洋艺术嫁接到京剧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
    吉林省长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冬冰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近年来一些所谓“大制作、大投入”破坏了京剧艺术的写意性,“百年多来形成的京剧特有的表演手段几乎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尽都是在舞台上筑台,甚至把舞台整个装置成一座小山村……”
    徐冬冰说,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都表示过京剧的表演手法是写意的,不能乱用布景,否则,演员就成为陪衬。
    从荷兰皇家莱顿大学赶回上海参加京剧节的留学生朱小苏也批评说,一些新编剧目“水准令人不敢恭维”,音乐荒腔走板,唱词对白粗浅,京剧的优雅古典味道荡然无存,规模庞大的交响乐团伴奏,几乎淹没京剧鼓点;话剧腔泛滥成灾,侵蚀传统戏曲的“留白”“写意”之美…… 他认为,“京剧创新,都说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可如果把传统京剧的原汁原味都弄没了,年轻人并不爱看。”
    艺术创新为何成了糟蹋艺术?徐冬冰引用了《程砚秋文集》中的一段话: “(一些领导)喝了几年洋墨水,学了一些西洋戏剧理论新名词,对旧剧一窍不通或只知其皮相,却又喜欢对京剧指手画脚,总想用西洋的一套来改造京剧……”

    外国人比中国人更能欣赏京剧?

    耐人寻味的是,在国内陷入生存困境的京剧,却在国外大受欢迎。
    “老外,比许多中国人更能欣赏京剧的古典魅力!”上海京剧院一位演员记得,随团赴巴黎参加“中国文化年”演出时,巴黎歌剧院盛况空前,三层剧场座无虚席。“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我从来没有听过如此震撼的掌声,掌声淹没一切……”
    更令他难忘的是,当中国京剧演员走进剧院餐厅用餐,在场的法国人竟全体起立,送上长时间的掌声。“老外”的真诚热情,让京剧人的艺术自豪感油然而生。
    的确,就连2004年在北京、上海轰动非凡的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展,也谦虚地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法国文化年法方主席、法兰西学院院士让·皮埃尔在展览致辞中写道,莫奈、西斯莱笔下的河流和天空如此写意,如此面向生活,“正如中国绘画大师用毛笔渲染出的极致色彩”。
    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所长曹世潮说:“西方对我们最欣赏的,是我们的文化、历史、艺术、景观,而这些东西正在受到我们自己的摧残,别人最欣赏的东西,恰恰被我们忽略了。”

    耐住清贫也就守住了希望

    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流氓兔、蜡笔小新、敢达战士迷住了中国的孩子们,天书传奇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似乎已成为中国动画制作的绝响……
    日剧、韩剧,加上美国当红肥皂剧,风靡中国城市中,青少年、学生、白领人人争睹……
    演出界热炒“西方名团”、异国风情,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成了明日黄花……
    在不久前上海的一个论坛上,诗人余光中痛惜国人本末倒置,中文还没弄通顺,却抱着英文日读夜啃。他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时,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呢?”
    怎不令人痛心疾首?绵延数百年上千年的文化辉煌,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黯淡失色。文化创造力不足,文化产业不发达,文化自信心难道也要一落千丈吗?
    而重振文化自信,需要守望传统艺术的人们奋发图强,更需要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有清醒认识。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在民间,需要有大量资金注入并扶持传统艺术团体。
    也正是在民间,许多生活窘迫的京剧人,和更多寂寞的、传统艺术“守望者”仍抱着一个信念:忍耐住今天生活的清贫,也就守住了明天传统文化复苏的希望。(记者:孙丽萍 肖春飞)




欢迎光临 光裕戏曲社 (http://www.guangyuxi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