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8599|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摩演出] 10月28日晚观看上海京剧院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复制链接]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19 12:52
  • 签到天数: 2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29 01:1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冷梅居士 于 2015-10-29 01:22 编辑

           10月28日晚,我社社员韩郁涛、吴骞、方欣去观看了由上海京剧院表演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检完票后,南京人民大会堂差不多已经座无虚席,年龄普遍在五十到七十之间。所以,我们三个童鞋拉低了整场演出的平均年龄。
           进场后,两个稚嫩的孩子还准备按票就坐,在我的裹挟下,我们终于毫无愧色与惧色地抢到了前排中间的位置,希望今后,新社员要学会见缝插针式的抢座位哦!
           就坐不久,演出开始,自开始起,现场便掌声雷动,合唱四起。从演员的水平来看,并没有老辈那么高,他们的掌声,更多是缅怀他们自己的一份情怀吧。
           “样板戏”诞生于上世纪的特殊年代,有着极为浓厚的政治色彩,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涉及它的政治背景,不去考虑江青等人出于政治目的的干涉,仅从“传统京剧如何走向现代京剧”这个角度上说,那么“样板戏”在艺术上无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样板戏”的节奏与传统京剧相比,明显快了很多。第一,表现在对白上,基本上以京白为主,同时借鉴了话剧的对白,在保持节奏感和音乐感的同时,减弱了变音和尖团音,不仅大大加快了故事推进,而且让观完全听得懂。比如《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与敌匪座山雕的对话。
           座山雕:天王盖地虎。
           杨子荣:宝塔镇河妖。
           座山雕:莫哈,莫哈?
           杨子荣:正晌午说话谁也没有家。
           座山雕:脸红什么?
           杨子荣:精神焕发。
           座山雕:怎么又黄啦?
           杨子荣:防冷涂的蜡。
           如此快速与生活化的京剧对白,在传统京剧中很少见。第二,在音乐方面,“样板戏”做出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的唱段“八年前”,当唱到“到夜晚,爹想祖母我想娘”时,京胡的利音让位给小提琴的伴奏,不仅温婉地体现出常宝思念母亲的痛苦,而且为迅速转入快板“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深山出太阳”做了铺垫。ps:吴骞说他被这段有点感动的落泪,或许和节奏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总之,节奏加快之后的“样板戏”,不仅缩短了演出时间,扩充了故事内容,而且贴近生活,通俗流畅,为赢得广大观众做了艺术上的准备。
           此外,在演员的唱腔上,“样板戏”也做了相应的变动,当时处于革命热情高于天的年代。所以,唱腔的特点是一定要高亢,出现了很多反常规的现象。比如《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很多还加入了小生的尖嗓,一方面表现她花旦的柔媚,一方面表现革命刚强意志。《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明明是老生,却要在舞台表现武生身段,音高上也突破了传统老生的唱腔音高。(估计谭元寿先生当年应该在厕所哭晕很多次了 ,《沙家浜》里的郭建光把他折磨的应该够呛,谭派舞台表现上,《智取威虎山》中加入了芭蕾舞的动作,整体舞美也是明快,最明显的是“打虎上山”的表演以及后面的“夜间行军”。
           但是,不得不说,“样板戏”的内容是反人性的,“样板戏”的主人公没有伦常上的人情,有的只有铁石一般的“阶级性”,无论是男女,都没有配偶,甚至为了革命可以不成家。
           当年老乡迎接红军、八路军的场景我是没见到,但今天老辈们现场欢迎“样板戏”的阵势我是领略了,那场面大的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结束后,散场时快把我挤倒了,演员返场2次,可见老辈他们心中的那份情怀。举全国之力打造的“样板戏”不得不说有它的优秀之处,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所以,今天现场有年轻人看完之后也说好看。感觉我今天似乎穿越到了革命高涨的年代,就差在大会堂唱革命歌曲举《毛泽东选集》了,只可惜此时的上海京剧院非彼时的上海京剧院。
          PS:关于“样板戏”的很多小八卦及专业知识殷师那里有很多哦,快去翻聊天记录或去问他。




    上一篇:10月24日常规活动
    下一篇:10月25日观看京剧《凤还巢》

    最近访客查看更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分享一下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5-31 02:42
  • 签到天数: 332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以坛为家

    2
    发表于 2015-10-29 07:27:58 | 只看该作者
    顶(=^^=)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3 09:22
  • 签到天数: 18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3
    发表于 2015-10-29 14:57: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清朗 于 2015-10-29 21:40 编辑
    如此快速与生活化的京剧对白,在传统京剧中很少见。


    表示并不认同啊。。。

    唱腔的特点是一定要高亢,出现了很多反常规的现象。比如《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很多还加入了小生的尖嗓


    也不认同。。。唱腔什么特点,由剧情、人物决定,传统戏曲里也有比如“嘎调”这样的,不算反常规,再比如还有个流派叫“高派”,也是非常高亢挺拔,大嗓甚至都掺入了一些小嗓的痕迹了,但是依旧是老生。铁梅那也不算小生,旦就是旦,而且她本就是嗓音偏亮脆的花旦行当,只是这个人物到了这个情绪,需要有个高腔,铁梅那里借鉴了小生的唱腔,化用进来。这一点在京剧里很常见,有老生唱腔里花脸痕迹,有旦角行腔有老生劲头等等

    《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明明是老生,却要在舞台表现武生身段,音高上也突破了传统老生的唱腔音高。(估计谭元寿先生当年应该在厕所哭晕很多次了 ,《沙家浜》里的郭建光把他折磨的应该够呛,谭派 )


    依然不认同。。。有个行当叫“文武老生”,行当根据人物决定,不是教条的非文既武的,杨子荣、郭建光都算是文武老生应工。你说的那个“高音”,其实并没有突破传统老生的唱腔,你去听听《战太平》里那句“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唱腔和其中高音,跟打虎上山中“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一模一样,当时设计这个腔就是学习了传统京剧《战太平》的唱腔。说到音域、音调的问题,其实传统京剧和京剧演员远远比现在唱的高,由于种种原因吧,包括没有扩音设备这样的客观因素,老一辈们的调门非常高,正宫调那是小意思,乙字调还有一大批,相比之下,样板戏的调门高也算不得突破传统了。只不过现在的演员先天天赋和后天努力都不足,加之审美变了,所以调门慢慢的降下来了。另外,谭派的特色本就是文武兼备,谭元寿先生纯正的武生戏会不少呢,相比之下,郭建光不算什么。

    不得不说,“样板戏”的内容是反人性的,“样板戏”的主人公没有伦常上的人情,有的只有铁石一般的“阶级性”,无论是男女,都没有配偶,甚至为了革命可以不成家。


    还是不认同。。。“反人性”说的有点夸张了,毕竟剧中并没有强迫人物或者刻意拔高人物做一些违背人伦的事情。没有配偶,一是剧中人物的环境客观导致了单身现状,比如当兵,比如落难。二是这个戏并不是谈情说爱的主题,传统京剧里也不是每个戏里的主角们都是成双成对的。比如《追韩信》《徐策跑城》《定军山》,或者《荒山泪》这种死全家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感,为了革命不成家,为了造出原子弹隐姓埋名,等等,是一种时代情怀,就跟“匈奴未灭何以成家”一样,是一种志向,也不是说这些人最后就真的单身一辈子,更不是说这样是在主动宣传不要成家。说他们反人性,没有伦常人情,有点以今人的眼光刁难前人了。

    点评

    真的受教了!自己看的戏还是太少了!感觉谭派老生的唱腔与其他相比要低一些,古朴温婉,所以感觉当年谭元寿应该挺纠结的,貌似之后他也再没演过郭建光。所以会这样调侃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9 20:44
    [发帖际遇]: 因为痴迷戏曲,家里提供6 光裕币金钱给风清朗购买行头. 幸运榜 / 衰神榜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3 09:22
  • 签到天数: 18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4
    发表于 2015-10-29 15:03:39 | 只看该作者
    复制一点群聊记录里的内容吧,看了智取威虎山,群里又问到一些内容,我就顺带在群里聊了一些,复制下来就当知识补充吧。

    样板戏们还是很讲究细节的,有个小故事,智取威虎山有一次去部队演出,贺龙提了一个建议,说当时侦查兵的服装不是这样的,联络图这样的东西一般是放在衣服的哪部分的口袋里的,后来剧组把这个细节更正了。

    包括抓样板戏的领导江青,自己本身是文艺出身,也唱过京剧,懂行。

    每一个样板戏都有一个音乐上的主旋律,这一音乐元素在唱段、间奏、背景音乐中反复变化出现,非常的具有音乐的整体美感。

    智取威虎山里,小分队在雪地里行进那一场,我觉得把传统京剧身段和武戏的程式与现代故事风格结合的非常好,化用了传统程式到滑雪里,虽然有种群舞的感觉,但是不难看,比现在各种新编戏里的伴舞强太多,现在的只是“舞”,威虎山里是程式美。明天的沙家浜也是,有段扫地的身段,当时演郭建光的演员谭元寿怎么做都别扭,完全就是传统那套程式,很僵硬,谭家公子哥嘛,没干过家务,然后为了揣摩这个身段,如何把现实的扫地跟传统程式化用结合到一起,天天回家就扫地。。。

    样板戏是全国最好的导演,最好的编剧,最好的作曲,最好的演员凑在一起,不分院团地域集体创作的,哦,还有最好的老师,当年被打倒的那一批艺术家,很多都以各种理由被重新启用,帮忙教戏,编排身段和唱腔什么的。沙家浜有一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当时那批编剧作曲被招待在颐和园,管吃管住,待遇很好,有一天早上起来散步,看见昆明湖的朝阳,顿时有了灵感,写下这段唱腔。

    打虎上山边唱边做,唱的整体调门高,音阶也高,做的身段也是很繁杂,对演员的气息、嗓音要求很高,当年的主演童祥苓为了练这一段,每天骑车上班都要猛蹬自行车,然后到剧院后迅速停车,飞快的爬楼梯上楼,到了练功房立刻就张嘴唱,就是要练气息在剧烈运动后的稳定和控制力。

    样板戏的念白都是京白,也就是你说的偏普通话,但是这种念白是有韵白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也要讲中州韵,至于唱腔,更是要有中州韵和湖广音在里面,我讲座时举过“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沙家浜毕竟是故乡”两个例子。至于传统京剧,那是主要按湖广音来的,样板戏和后来一些新编戏,尤其是描写现代生活的,往往用京白,不用湖广音,主要是为了让人听懂,更贴近现代生活。


    [发帖际遇]: 风清朗长期在社里活动,1 克节操在不知不觉中挥发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19 12:52
  • 签到天数: 2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20:44:53 | 只看该作者
    风清朗 发表于 2015-10-29 14:57
    表示并不认同啊。。。



    真的受教了!自己看的戏还是太少了!感觉谭派老生的唱腔与其他相比要低一些,古朴温婉,所以感觉当年谭元寿应该挺纠结的,貌似之后他也再没演过郭建光。所以会这样调侃一下。

    点评

    谭派的特色是简单大方,无论唱腔还是身段,都是是一种整体的美感,不在细节上刻意雕琢那些弯弯绕的内容,比较有棱角,显得古朴、爽朗、精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9 21:38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0-22 20:35
  • 签到天数: 8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伴坛终老

    6
    发表于 2015-10-29 20:56:44 | 只看该作者
    新闻稿平实中正,个人见解可以说,但避免绝对化语言

    点评

    好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9 21:00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19 12:52
  • 签到天数: 2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21:00:08 | 只看该作者
    周白丁 发表于 2015-10-29 20:56
    新闻稿平实中正,个人见解可以说,但避免绝对化语言

    好的

    点评

    前后逻辑性不强,关联词但是,所以,前后联系不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9 21:03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0-22 20:35
  • 签到天数: 8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伴坛终老

    8
    发表于 2015-10-29 21:03:28 | 只看该作者

    前后逻辑性不强,关联词但是,所以,前后联系不起来。

    点评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30 00:32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3 09:22
  • 签到天数: 18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9
    发表于 2015-10-29 21:38:51 | 只看该作者
    冷梅居士 发表于 2015-10-29 20:44
    真的受教了!自己看的戏还是太少了!感觉谭派老生的唱腔与其他相比要低一些,古朴温婉,所以感觉当年谭元 ...

    谭派的特色是简单大方,无论唱腔还是身段,都是是一种整体的美感,不在细节上刻意雕琢那些弯弯绕的内容,比较有棱角,显得古朴、爽朗、精神。

    点评

    多谢殷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30 00:32
    [发帖际遇]: 风清朗长期活跃社区,志愿为居民表演戏曲节目,学校嘉奖5 光裕币金钱. 幸运榜 / 衰神榜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4-20 16:27
  • 签到天数: 4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逛坛为生

    10
    发表于 2015-10-30 00:15:37 | 只看该作者
    说他们反人性,没有伦常人情,有点以今人的眼光刁难前人了。

         我觉得文评、剧评、影评本身就有以今人观点映照前人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现在的眼光分析前人的作品,评论过去的时代样貌和背景。我认为韩郁涛说得没错,也许是过于言重吧,可以这么说,样板戏缺少该有的人文关怀。京剧我看得少,我可以说说电影,尤其是建国17年时期、文革时期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主题先行,故事在后,也正因为主题的优先性地位,使得剧情里安插不下主角的个人生活,于是有了许多”无爹无娘、无儿无女、无夫无妇“的人物形象(引用自我系某教授的文章),一般要么不交代为什么,要么就是把自己亲人的丧失归结为国民党反动派或日本侵略者,然后靠党的智慧为自己报仇雪恨,主角遇到困那时,只要看一眼毛主席画像或者翻一翻红宝书就马上有了主意,主角斗争取得胜利时,大都给一个仰视镜头,身后极有可能是朝霞满天,或者红日东升的景象,这种象征不言而喻。这些作品明显鼓吹个人崇拜,忽略事件参与者的能动性,并不很能真实反映战场的惨烈以及在战争中闪现的人性。
          在现代戏的音乐上,我和豫剧戏迷讨论过,其中一位是琴师。老人家说,你们要唱哪一段传统戏我随手就拉出来,是因为板式基本固定,但现代戏不行,就要看谱子。因为现代戏创作以角色为先,角色对应名家演员,专门为那个人设计唱腔,所以腔高低音强弱就与传统戏不一样了。演一出传统戏,忽然演出当天主角出了毛病,可以找同行当演员可以救场,但现代戏演出时万一主角不在,找个人代替就难得多。

    点评

    我之所以那样说,可能有我个人的看戏习惯吧,主要是看多看习惯了,所以倒不在意样板戏背后有啥政治目的了,也不太在意”哦,它是文革的产物“之类的话题了。我个人看戏不大考虑剧情、主题什么的(一般在意这些的时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30 01:18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19 12:52
  • 签到天数: 2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00:32:04 | 只看该作者
    风清朗 发表于 2015-10-29 21:38
    谭派的特色是简单大方,无论唱腔还是身段,都是是一种整体的美感,不在细节上刻意雕琢那些弯弯绕的内容, ...

    多谢殷师
    [发帖际遇]: 冷梅居士在去听戏曲讲座的路上捡到8 光裕币金钱,高兴得希望天天都能听到讲座. 幸运榜 / 衰神榜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19 12:52
  • 签到天数: 2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00:32:19 | 只看该作者
    周白丁 发表于 2015-10-29 21:03
    前后逻辑性不强,关联词但是,所以,前后联系不起来。

    谢谢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3 09:22
  • 签到天数: 18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13
    发表于 2015-10-30 01:1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清朗 于 2015-10-30 01:23 编辑
    大平原 发表于 2015-10-30 00:15
    我觉得文评、剧评、影评本身就有以今人观点映照前人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现在的眼光分析前人的作品, ...


    我之所以那样说,可能有我个人的看戏习惯吧,主要是看多看习惯了,所以倒不在意样板戏背后有啥政治目的了,也不太在意”哦,它是文革的产物“之类的话题了。我个人看戏不大考虑剧情、主题什么的(一般在意这些的时候只是为了吐槽或者好玩而已),主要还是着眼在“戏”的特点上,所以对传统戏和样板戏不会刻意区分政治性什么的,毕竟要说政治的东西,传统戏也是相当多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政治嘛。比如四郎探母也有它的政治性,跟现代的理解完全不同,以至于现在还有一些学院派观点(中国戏曲学院)要改编它,去掉四夫人以显示一夫一妻以及四郎与铁镜的恩爱忠贞,增加佘太君让杨延辉带话给萧太后表达两国和睦和国家统一的情节等等。我觉得吧,看戏就是看戏,那个时代的东西,真要较真就没法说理了,传统戏里这种让现代人吐槽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吐不过来了。

    与剧评用今人观点看前人相对应的,我想起了现在的编剧也喜欢这么干,用今人的观点写进剧本放到古人身上,于是就出现了诸如《xishiguiyue》这样的思考战争与和平、呼唤世界和谐的雷剧。。。

    说到现代戏的音乐,我觉得关于“现代戏”的定义,需要有个划分,我个人的理解里,演现代故事的戏,本身也是分传统和现代的。对于样板戏这一批,肯定不是传统戏,但是如果要把它们放到现在所谓的那一堆“现代戏”里,一概而论称为“现代戏”,我觉得很不公平,仅仅只能在故事上做出划分,而忽略了舞台表演,毕竟样板戏的传统痕迹是相当重的,只不过是演了现代的故事而已。而一些新编历史剧,演古代故事,但确是实实在在的“现代戏”。

    你说的现代戏创作以角色为先,角色对应演员。这个在京剧里也有,不过对应的不是现代戏,而是传统戏中的流派戏。与流派戏对应的概念是“骨子老戏”。骨子老戏是大家都唱的,先有戏,再有演员和流派。流派戏是现有流派和演员,再新创或者改戏。不过对于琴师来说,倒都是一样的,因为哪怕是骨子老戏,不同流派唱的也都不同,轻重缓急,各种乐器的配合等等,都不一样,拉惯这个流派的琴师拉别的流派的同一唱段,也会显得不给力,托不住的感觉。

    你说的那位琴师说的传统戏板式固定容易拉,现代戏不行。我觉得问题不在于“现代戏”本身,也不在于创作以谁为先的。我刚刚说“现代戏”这个概念本身并不能在唱腔和表演的问题上来区分现代和传统,只能说是演现代故事的戏。很多新创剧目,无论是演现代故事的现代戏,还是新编历史戏性质的“现代创作的戏”,之所以观众别扭,演员和乐队也别扭,因为作曲总喜欢刻意突破传统,或者是编剧写的词逼着作曲没法按传统板式去编曲子,所以出现了很多散文诗形式的唱词(传统戏二二三、三三四等固定形式的唱词更容易设计出传统的、固定的、琴师好拉的板式),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音乐板式,所以出现了那位琴师说的现代戏不好拉的情况。像京剧《沙家浜》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这是标准的传统戏曲西皮原板板式,这样的现代戏唱段就很好拉。从这个意义上讲,《沙家浜》倒也可以归为那位琴师所说的”传统戏“了。

    正是有以上的这些考虑,我才觉得对于样板戏的界定,不能简单的与各种“现代戏”一起划分为现代戏。样板戏留给后人的,是创作团队的态度,继承和改良传统的方法。用传统戏的眼光,或者说单纯的用”戏“的角度去看样板戏,相比之下,比用政治眼光去看,可能能给我们得到更多的启示。

    点评

    我同意殷师关于现代戏概念的讨论。戏曲是音乐、表演等综合一体的艺术,现代戏不能以创作时间界定,也不能以故事时代为准,而是要具体看表演是否现代性(表演包括化妆和程式动作)和音乐的现代性(是否运用了新的板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30 23:57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5 19:01
  • 签到天数: 6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逛坛为生

    14
    发表于 2015-10-30 10:04:55 | 只看该作者
    同志们精力果然旺盛,老鹰宝刀不老啊。。。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5 19:01
  • 签到天数: 6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逛坛为生

    15
    发表于 2015-10-30 10:07:12 | 只看该作者
    还有,貌似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点评

    恩恩,文有误,徐郎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30 22:19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3 09:22
  • 签到天数: 18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16
    发表于 2015-10-30 22:19:16 | 只看该作者
    木秀于林 发表于 2015-10-30 10:07
    还有,貌似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恩恩,文有误,徐郎顾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4-20 16:27
  • 签到天数: 4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逛坛为生

    17
    发表于 2015-10-30 23:57:17 | 只看该作者
    风清朗 发表于 2015-10-30 01:18
    我之所以那样说,可能有我个人的看戏习惯吧,主要是看多看习惯了,所以倒不在意样板戏背后有啥政治目的 ...

    我同意殷师关于现代戏概念的讨论。戏曲是音乐、表演等综合一体的艺术,现代戏不能以创作时间界定,也不能以故事时代为准,而是要具体看表演是否现代性(表演包括化妆和程式动作)和音乐的现代性(是否运用了新的板式甚至是直接用了传统乐器之外的伴奏)。我知道的河南豫剧院三团就是以创作新编戏为主的院团,新时期以来他们还是出了许多好作品的,比如参加今年苏州举办的中国戏剧节的作品《风雨故园》、还有《香魂塘》《村官李天成》等,戏迷们也都争相传唱其中的名段,可见它的唱腔还是受欢迎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6-20 11:33 , Processed in 0.388202 second(s), 14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