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9-11-18 21:04 |
---|
签到天数: 18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3-1-1 18:27 编辑
啦啦啦~新年第一天就发现一个这么治愈的柳毅传书视频~商芳臣艺术集锦里的,龙女化身、柳毅归来一段,还原了电影版里因为时间问题删掉的很多内容。像“阿小”这个人物,包括老渔翁唱的那段儿板桥道情,在老剧本里都曾看到过,现在总算是一睹真面目啦!(其实这个艺术集锦网上老早就有了,艺术集锦里有柳毅传书片段也老早就知道了,不过一直没想到会这么给力啊!罪过啊。。。)
板桥道情应该是算扬州清曲吧~商芳臣用自己的风格唱来,别有一番韵味。真的,云华落户南京后,非常用心地将很多江苏地方元素完美地化用到了自己的越剧之中。《莫愁女》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而且据说老本子里除了莫愁湖和“文汇鸡鸣寺,宴傍胭脂井”之外,还提到了很多南京名胜、民俗。甚至包括《南冠草》,虽然在上海就排演了而且也是代表作了,但这个戏和南京有着不解之缘,我一直猜测后来的不断的精雕细琢,除了艺术家本身的重视和喜爱外,也有地理方面的因素。剧团到了地方上排一些应景的剧目,这个非常常见,但大多流于政绩工程(包括南越后来自己的一些戏,唉。。),能充分保持和发挥自身特色,将之打造成剧团的保留剧目,剧种的经典剧目的,实在太少了。由此更见南越的谦逊、智慧和大家风范。
一直觉得,竺和她的剧团,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平实、传统的,但绝非甘于平凡。他们的艺术中有很多很别致的匠心独运之处,比如竺、筱对唱中的一些鱼咬尾唱法,电影或唱片录音中是没有的,但实况中出于对现场节奏的调节常常出现。再比如笛箫琵琶的配器,一些刻意放慢或加快的节奏,乃至剧目的选择和定位(比如柳毅传书这样差不多可以算才子佳人爱情戏的剧目里,一个老生能有这样的戏份,而且能演绎得如此生动丰满、饶有趣味)……凡此种种都让人感到,南越从不追求另类夺目,但就是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神韵。当年南京市、包括整个江苏省,那么多的文艺院团,南京市越剧团作为一个外来户却始终稳处带头地位,这是很不容易的。
当初迷上偶像仅仅是因为她传奇的故事,但现在随着了解的深入,越来越敬重她的艺术和为人处世的风格。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啊……那天还跟老鹰讲,觉得其实吴凤花并不是那种舞台感很强的演员,我偶像也是这样,这当然不是说她们戏不好,相反她们演得都是非常好的,但就是遇到那种要“做戏”的地方,要打通戏里戏外和观众直接交流的地方,总会流露出一些不大自然的腼腆(当然这种腼腆是非常动人滴非常引人花痴滴,啊哈哈哈哈),看飞花的对戏,竺筱的对戏,都会觉得旦比生更放得开一点,但一腔倾慕却不知不觉倾注到小生生上了,O(∩_∩)O哈哈~~
嗯。。花痴完大偶像再说说其他,陶琪那会儿还是个年轻伶俐的小丫头,唱做自然都挺好,但已经隐约有了一点点用力过度的痕迹……
竺小招……这个戏里的竺小招太可爱了有木有啊!那身青褶子,那晶莹剔透的白玉簪……老版的情节,小招演来也是那么的自然有爱啊!对三姑说女儿珠来历一节,竺水招本身的外冷内热,演来是隐微处不愧青天的磊落坦荡,小招却是一种温软得让人心都要化了的亲和温煦。对公主是那样的深情,对妹妹又是那样的真诚。唉,若得这样一位好哥哥,一辈子不嫁人都心甘情愿了啊!!!难怪当年尹桂芳想收她为徒,这样温厚到引人心疼的美好,老尹之外还真的从来没有见过。
商老师的好,就不多赘述了。那个集锦里还有其他一系列剧目片段,越剧老生达到的艺术高度其实一点都不逊于小生小旦。据说现在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姑娘们不喜欢这种不那么青春靓丽的扮相,还有略边缘化的戏份(其实好好挖掘老戏的话,真的不边缘……)。遗憾的是商老师年事已高,嗓音和气力自然不如当年了,丫的这种抢救性质的资料居然还每每都是实景!舞台艺术的生命在于舞台啊!越剧界就没有人管一管吗?!想到一大拨的老艺术家最后的资料,唉……文革后,活着,上台,演戏,太重要了! |
上一篇: 1989年老中青三代联唱《十八相送》下一篇: 1956年春节大联欢,好多彩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