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光裕戏曲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1070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摩演出] 5月17日观看川剧《灰阑记》

[复制链接]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5-30 20:53
  • 签到天数: 69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逛坛为生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5 20:5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风清朗 于 2014-5-25 21:27 编辑

    5月17日,我社社员路露、史逝远、陶慧前往南京文化艺术中心,观看了重庆市川剧院的川剧《灰阑记》。全剧根据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改编。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某诸侯国的故事:当郡王府正在庆贺小公子满百天之时,兵变突发,致使国君逃亡,郡王被杀。郡王夫人逃命时只顾金银财宝,弃亲生儿子不顾,小公子幸被丫头杜鹃收留。为保护和哺育小公子,善良的杜鹃不吝心血和艰辛。三年后,国君平叛复国,夫人为寻小公子继承郡王爵位,于是一场夺子之战在郡王夫人和杜鹃之间展开。审判官沙四大貌似糊涂却公正聪慧,他设下灰阑之计巧断争子案,使道德、人性、良心得以彰显。
    其中,杜鹃由吴熙饰演,郡王夫人由黄荣华饰演,辛鹏(杜鹃的恋人)由徐超饰演,沙四大由许咏明饰演。
    全剧在科诨对白中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增强了全剧的喜剧效果,演员唱作俱佳,整体来说算得上是一部不错的新编戏。


    上一篇:4月6日观看越剧《风雪渔樵记》
    下一篇:5月24日晚南理工看南越演出的《白娘子》

    最近访客查看更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分享一下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7-19 18:11
  • 签到天数: 26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

    6
    发表于 2014-5-29 16:25:17 | 只看该作者
    评论感人TT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11-6 14:20
  • 签到天数: 3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逛坛为生

    5
    发表于 2014-5-28 10:49: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徜徉有道 于 2014-5-28 10:52 编辑

    我觉得这出戏······反正看完第一遍不想看第二遍,也不觉有什么可回味的···
    形式,理论上可能周园了,但我个人的观感并不好···
    内容,我觉得自己还是很感性的,还是比较容易替一切戏曲的一切新编戏找打动自己的理由的,但我没被感动到,我反而觉得女主其实比较没有立场···不仅如此,我觉得戏里搞笑的地方也很无聊,最悲催的是,布莱希特体系,要离间是吧,要思考是吧?好,我思考,我这个观众一思考,就越发觉得戏不好看了·····
    好吧,女主结婚冲喜那一段,我表示自己还是深受感动的,并且,表演形式上对传统技艺的运用,真的惊艳到我了;以及,小娃娃好乖哦~~~仅此而已吧···
    其他和戏本身不太有关的是:女主漂亮,有身段,有嗓子,有前途;小生很帅,有活儿,不错,看来并非是绣花枕头,有前途~~~川剧有前途~~~我要说的说完了~~~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18 21:04
  • 签到天数: 18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4
    发表于 2014-5-25 23:19:24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e7f210100heyz.html

    高加索灰阑记

      
    布莱希特从一九三八年写《伽利略传》开始,到一九四八年左右写了一系列大戏,其中就有布莱希特的戏剧杰作《高加索灰阑记》。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取了诸多方面的外来成分,独放异彩,同时却又显示出了布莱希特戏剧的典型特色。

    灰阑争子的故事源出《圣经》所罗门断子案,传入中国后,元代李行道加以改造,写成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布莱希特又根据李氏《灰阑记》加以演化,在《高加索灰阑记》问世之前,写了小说《奥格斯堡灰阑记》,主题思想都与李剧相反,也是所罗门断子故事的翻案。他的《高加索灰阑记》虽是套用故事,但寓意迥然不同。

    《高加索灰阑记》由三个部分构成:序幕、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

    序幕发生在现代。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不久,在一个被摧毁的高加索村庄的废墟上,围坐着两个集体农庄的庄员,喝着酒,吸着烟,他们在争论一块土地的归属。原来,在希特勒法西斯侵略军大举进攻苏联的时候,高加索一个山谷里的畜牧农庄被迫撤退,一度荒芜;邻近的一个果园农庄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耕种了这块土地。战争胜利了,果园农庄已经为这块土地作了周密的种植和灌溉计划。眼下,两个农庄的庄员经过友好协商,决定这块土地由果园农庄经营,以便更有效地发挥这块土地的作用。果园农庄为表示庆祝,招待来宾,请来了著名的民间歌手和他的乐队演唱古老的传说,由庄员配合演戏,——这就是所谓和当前问题的解决“有关的”、“脱胎于中国戏的”新《灰阑记》。

    第一出戏:格鲁吉亚公国有座号称“天怒”的名城,总督非常富有,简直是个活财神。他的夫人雍容华贵,娃娃白白胖胖。整个公国没有一个总督能与之相媲美,一切如意。

    这是一个复活节的早上,穿着华丽的总督和家眷在两名铁甲兵的护卫下来到教堂。前后左右簇拥着乞丐和请愿人,他们高举瘦弱的孩子,挥舞着请愿书。当总督的孩子被用童车推出来时,群情振奋,争相观看。这是老百姓第一次看见总督的后嗣。人群里传来“上帝保佑孩子”的喊声。

    就在这天,格鲁吉亚公国的贵族发动叛乱,推翻了大公。“天怒”城的总督还没做完礼拜,他的总督府已在包围之中。复活节筵席还没有开宴,总督已被五花大绑,送到那“没有人能回来的地方”。

    同时,地毯工人乘机起义,绞死了法官。时局处在混乱之中。

    一位大人物的房子塌倒的时候,许多小人物跟着丧命。分不到权贵的一点福气,往往会分到他们的一份灾难。总督被押走以后,宅邸一片哗然,家奴各自逃散。乱腾中,总督夫人只顾收拾财物,吩咐“只带最需要的”,仓猝逃命时,不惜把自己还在吃奶的独生子抛下。

    不久,贵族追兵来到,他们为斩草除根,悬赏一千块钱,到处搜寻孩子。

    偌大个总督府一片狼藉,家奴均已仓皇逃遁,只有厨房女仆格鲁雪还没有逃走。她是总督府警卫士兵西蒙的未婚妻,西蒙刚奉命护送总督夫人逃跑。分手时,这对情人互相盟誓永不变心,等暴乱平息后相聚成婚。她所以没走,是因为她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小生命。当她准备离去的时候,她听见了,或者自以为听见了孩子轻轻地呼唤:“女人,救救我。”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她留下了,守在孩子身旁。傍晚了,夜深了,黎明了,她一直端详着孩子。眼看着孩子就要遭殃,她不得已抱起孩子,躲开乱兵,像“小偷”一样悄悄溜走了。

    格鲁雪为把孩子救出险境,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冲过重重关口逃往北山。为了不让孩子饿着,她以高价给孩子向农民买羊奶;经过讨价还价,还是花去了她半个星期的工钱。为了搭乘便车,她冒充贵妇,混进了太太小姐的行列。她本以为这样便可以安然无恙,富人会把她当作自己人。谁知她在客店里铺床时手脚麻利,因而引起了两位太太的惊讶。最后,她因手心有劳动印痕而被人识破,几乎出了乱子,两个贵妇人以强凌弱,对她肆意污侮。经过一番惊险和纠缠,在店家帮助下,她终于逃出魔掌。

    格鲁雪来到了西拉河畔,背上的孩子越来越沉重,逃亡的劳累把她累倒了。这里远离城市,她以为已经脱离了危险,准备返回,与未婚夫会面。于是,她悄悄来到一家农舍前,把孩子放到门槛边,她知道和气的农妇会收养孩子。不料追兵又到,而且发现了孩子。格鲁雪情急智生,趁追兵小头目一个人在场,出其不意,抡起一根木棍把他打昏在地,抱起孩子就跑。她改变了返回去的打算,去投奔她的哥哥。

    走了二十二天的路程,格鲁雪来到了阳加道冰川的脚下,她已经精疲力竭。是啊,她把孩子背得太久了,他们已经难解难分。于是,无依无靠的女子从此决定把无依无靠的孩子认作儿子。她蹲在一条半结冰的溪流旁,用一块破布换去孩子身上的细软襁褓,掏一棒凉水给孩子施洗礼。

    一路被铁甲兵追赶,她来到了通向东山坡的冰川桥头。狂风呼啸,朦胧中冰川桥隐约可见。一条绳索已经断了,桥身一半掉向深渊。一批商人正犹豫不决地站在桥头。桥下是深谷,谁也不敢过去。但追兵又到了,而路只有一条。格鲁雪不顾一切,“冒两条性命的危险”踏上摇晃的索桥。一个女商人看见索桥好像要断,发出了凄惨的惊叫。但格鲁雪继续走下去,居然到达了彼岸,摆脱了敌人的追踪。

    惊险过后,辛酸开始。格鲁雪又走了七天七夜,穿过了冰川,走下了山坡。她满以为哥哥那里总该有个称心的落脚之处,不想嫂嫂吝啬刻薄,尤其看到她没有结婚却带来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更不愿收容。在嫂嫂的盘问下,她只得谎称自己已经嫁人,男人在外打仗。哥哥怕老婆,但是看见亲妹妹无处投靠,勉强同意让她挨过冬天。这样,格鲁雪和孩子“装得像螳螂那样小”在哥哥家苟且偷生。暗地里,哥哥瞒着嫂嫂偷偷出钱,叫格鲁雪在名义上嫁给一个重病垂危的农民,好让她和孩子得到一个住处,让孩子得到一个合法地位。为孩子着想,格鲁雪顺从了。举行婚礼那天,客人们前来贺喜,同时也准备来举丧。但他们带来消息,说战乱已经平息。这时,格鲁雪想到未婚夫西蒙很快就会回来,急得要命,但那位奄奄一息的“新郎”听到这一消息霍然起床,原来他是为逃避兵役而装病的。他赶走了来奔丧的宾客,真的把格鲁雪当成了妻子。

    过了些时候,西蒙找来了,发现未婚妻已经跟人结了婚,并已有了孩子,又气又恼。此时此刻,她思绪万端,不知从何说起。西蒙哪里知道,她不得不为了险遭不测的孤儿付出巨大的牺牲。格鲁雪正要辩解,西蒙已转身而去。与此同时,为总督夫人找孩子的兵士把孩子带走了。

    不幸的女人跟着铁甲兵进了城。生身的母亲要讨回孩子,养母被送上法庭。谁来审案?孩子会断归哪一方?谁来当法官?清官还是赃官?

    第二出戏就是阿兹达克当法官的故事。阿兹达克原是一个乡村中的小文书,他逢场作戏,玩世不恭,又爱酗酒,但并无恶德败行,而且总是同情被压迫者。他自己不承认有所谓“好心肠”,自称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贵族叛乱、推翻大公那天,衣衫褴褛的阿兹达克喝得醉醺醺的,在森林里发现了一个乞丐,把他带回家中隐藏了一阵。阿兹达克从逃亡人的手心上认出此人是上等人伪装的,但他向来心地善良,同情弱者,没有把落难者交给警察。让他逃走后,从他失落的文件里,阿兹达克发觉这个人就是“大强盗”、“大凶手”、“大骗子”——大公。放走大公他痛悔不已,自动跑到城里投案,要求惩处。当时,起义的地毯工人已经把法官绞死,但是兵士又奉叛乱贵族的命令把起义工人镇压下去。他们碰上一路吵吵嚷嚷跑来的阿兹达克,本来他要被处死,但因为他能说会唱,滑稽可笑,才饶了他。叛乱贵族的首领带来了他的外甥,想让他做新法官,因为大公在逃,局势动荡,为了笼络人心,假借民主,叫兵士选派他。兵士接受了阿兹达克的滑稽建议,决定考一下这位候补法官,让他审判假想的大公。阿兹达克当场充当被告,为自己辩护。他慷慨陈词,反而揭露了叛乱贵族的罪行。候补法官无以答对,兵士们把他撵下台去,把阿兹达克拉上台来,说:“法官向来都是无赖,现在就让无赖当法官吧。”阿兹达克就这样当上了法宫,这可真是一位不平常的法官。

    阿兹达克当了法官后,表面上看他胡作非为:又是贪污受贿,又跟贵妇人调情,还把法典用来垫座椅……但他有一条明确而坚定的原则:从来不让穷人或下等人败诉,总是让富人或上等人倒霉。在战乱的两年内阿兹达克清名卓著,简直成了“青天”大老爷。

    战乱年代结束,旧秩序随之恢复。“乱世英雄”阿兹达克好景不长了,他再也不能“乱”判官司了,等待他的就是受审以至用自己的性命来抵“罪”的命运。他想逃而没有逃掉,被铁甲兵和以前在他手里败诉的富人剥去法衣,拳打脚踢,受尽凌辱。正当阿兹达克即将上绞架的千钧一发之际,大公的专差策马赶到。他当场宣读大公的旨意:大公为报阿兹达克的救命之恩,正式委任阿兹达克为法官!

    总督夫人和她的奴仆格鲁雪的争子案便由阿兹达克来审判。对格鲁雪来说,千载一时,她已听说穷人“在他手下容易过关”;对总督夫人则相反,他“第一眼就不喜欢这个人”。

    瞧!阿兹达克采用古人使用过的灰阑审案法,让孩子站在石灰画成的圈子中间,争子双方各朝相反方向同时牵拉孩子,谁拉过去,孩子就归谁。总督夫人的律师知道,他的当事人弱不禁风,而对手却是习惯于体力劳动的,他提出抗议:一个有大笔遗产的孩子的命运不应取决于一次不可靠的角力。但是,法官既然决心已下,就得照着办。格鲁雪还没拉住孩子,总督夫人已经抢先拉住。法官宣布第一次无效。体格强壮的格鲁雪,在保护、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怎么忍心使劲拉孩子呢?所以第二次她又松手了,孩子被总督夫人狠命地一把拉了过去。这时,人们听到格鲁雪绝望的呼号:“他是我养大的!我能把他撕了吗?我不干!”看来孩子要回到他的生母那边去了,但是出人意料,法官判决总督夫人败诉,同时干脆把败诉的总督家的财产充公,从中拨出一部分开一个儿童乐园,叫作“阿兹达克国”。阿兹达克,给他最后的杰作又补上了最后的一笔:争子案审理过程中,来了一对结婚四十年的老夫妻,请求离婚,可又提不出别的理由,只说是因为一开始就彼此不喜欢。阿兹达克审问了几句以后,把判决暂时搁下了。断子案结束以后,他就装糊涂,来了个“乱点鸳鸯谱”。他判老夫妻离婚,但是文书上错写成判格鲁雪和他的丈夫离婚,这样就成全了格鲁雪和西蒙的好事。阿兹达克劝告他们连夜离开京城,他完成了使命,也要抽身隐退,在剧终皆大欢喜的舞蹈人群中阿兹达克时隐时现,终于完全消失,不知去向。歌队最后唱出了全剧的主题歌:



    观众们,你们已看完了《灰阑记》,

    请接受前人留下的教益:

    一切归善于对待的,

    故此

    孩子归于慈母心,以便长大成器;

    车辆归于好车夫,以便顺利行驶;

    山谷归于灌溉者,使它果实累累。



    剧本以最后一行吻合了序幕的内容和意义,一切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对序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布莱希特在这里以生动的形象和气氛直接点出了他的创作意图,也就是戏剧的题旨。但是该剧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五年在柏林和法兰克福公演以后,观众和批评家们都认为序幕至少是多余的,大有“画蛇添足”之嫌。演出该剧时,联邦德国一概删去序幕,民主德国一般不予重视,有时也删去。不管怎样,许多行家都把《高加索灰阑记》视作布莱希特最有诗情画意的作品,一剧终了,余音不绝,回味无穷。

    《高加索灰阑记》正文内容,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为背景,以地毯工人起义为烘托,主体是格鲁雪和阿兹达克两个人的际遇。两个故事,不是交叉叙述,而是一前一后,但故事开始在同一时间——贵族叛乱、推翻大公的时候。最后一场(第五场)以格鲁雪和阿兹达克相遇,也就是审案的故事,将两个故事合而为一,脉络分明,意义也同样明确。

    “乱世”将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格鲁雪这样的故事只能发生在乱世,她的胜利也只能在乱世才有获取的可能。不平常的案件只有不平常的法官才会判得合理,而只有在乱世,才有可能出这样的法官。布莱希特以此告诉人们,在不合理的社会,正义如能得到伸张,完全靠偶然:阿兹达克当上法官是偶然,格鲁雪由他断案是偶然;大公使者救阿兹达克于绞刑架下,更使人觉得偶然。没有这些偶然,何来断子佳话!

    李行道《灰阑记》和所罗门断子故事,结果都把孩子判归了亲生的母亲。布莱希特却不愿如法炮制,他要判给“善于对待的”,这就是全剧题旨所在,崭新的扩大了的社会意义所在,而且十分自然,合情合理。因为总督夫人爱财重于爱孩子,首先就不近人情,所以这个判决反过来就是公正的,合乎人情的。

    格鲁雪的故事同时又是孩子的故事。孩子的生母爱财如命,逃亡时只顾财宝不顾孩子,争子为的是孩子可以继承父亲的遗产。平时孩子的照料全由奶妈和医生包揽,在总督夫人眼里,孩子只是一个继承人而已。格鲁雪接受孩子,开始是受奶妈的诓骗,然后是出于一时的恻隐之心而搭救他一命。但是,共同的遭遇将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难解难分。在格鲁雪看来,既然她历经艰险,含垢忍辱,用血汗抚养了孩子,教他同大家和睦相爱,尽可能干活,孩子身上留下了她自己的血痕汗迹,仿佛孩子就是他的劳动果实,不管怎样也要为他而斗争。在整个审案过程中,她只说孩子是“她的”,从不硬说是“她生的”,所以,她的辩护不是说谎,而是对占有观念的新注解:不是法律上的血缘关系,而是社会依存关系,也是他们生死与共的结果。结论:格鲁雪是孩子的再生母亲!

    劳动人民充丑角,这是戏剧里常用的老套。布莱希特笔下的阿兹达克就是一个聪明的丑角,他身上突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能掌握时机,玩忽法纪,愚弄统治阶级的人物;借审判演习,把贵族首领愚弄得哭笑不得,用做戏的方法掩盖了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气概。他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可以是好汉,而另一种场合可能是懦夫。他不曾想到要做英雄而做了英雄,做了英雄不以英雄自居。在他嘴里达官贵人粪土不如,他刚一出场就骂他们为“臭家伙”,他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大人物反感异常:“连裤子都不会脱的草包,执政当朝;数数目数不到四的蠢材,吃饭吃八道菜……”阿兹达克能作为法官受理格鲁雪的案件,穷人审穷人,当然会有理想的结果。

    《高加索灰阑记》妙趣横生,关键在于种种矛盾的正确处理。这种处理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善于运用“弄假成真”这一常套。

    《高加索灰阑记》是布莱希特剧作中最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民歌手以诗歌形式叙述故事。这里主要有叙事长诗和抒情短歌两种体裁互相搭配,而又以叙事、抒情、写景、说理等等多种方法互相穿插、互相渗透。山歌和时调两种格局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有诗行长短不一的自由体,也有诗行整齐对称的格律体;二者之间互相呼应,十分默契。所以,剧本以另一种方法将地道的布莱希特的诗歌呈现在我们面前。布莱希特在继承欧洲传统的叙事诗的同时也采用了民间风格和东方色彩的创作方法,其中显然有《圣经》体和布莱希特悉心研究过的中国古诗行体的格律。

    从叙事剧的角度来看,两个故事是由民间歌手叙述和编导的,他既是说故事的人,又是导演,演员上下听他指挥。同他配合的乐队“帮腔”,一方面超然剧情之外,从旁叙述和评论剧情以及剧中人物的动作和行为;另一方面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正是观众感兴趣的或是想提的。布莱希特有时让演员沉默,让歌手代他们讲话,间接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这一处理方法沟通了演员和观众的联系,教观众怎样“思考着”看戏,从而达到“间离效果”。另外,剧中的一些对话性质的内心独白和叙事性质的对话,都是根据叙事剧的理论编写的。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18 21:04
  • 签到天数: 18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3
    发表于 2014-5-25 23:16: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已歌 于 2014-5-25 23:17 编辑

    灰阑记故事源出《圣经》所罗门断子案,传入中国后,元代李行道加以改造,写成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包公威武……)。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又根据李氏《灰阑记》加以演化,写了《高加索灰阑记》(明确说“脱胎于两个中国故事”,据说还融合了《赵氏孤儿》的情节),但这个故事中最终赢得孩子的并不是生母而是养母,一个比自私凉薄的生母更具有慈母之心的女仆。
    川剧《灰阑记》根据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改编,将故事背景设在古代中国的某诸侯国。

    上座率并不高,以致二楼的票可以直接进一楼找座。。
    是一出具有浓烈戏曲特色和川剧特色的新编戏,运用传统的程式和一些川剧特有的表现手法把一个颇具新意的故事讲述得血肉丰满、淋漓尽致。如用“扯眼线”表现杜鹃和未婚夫的如胶似漆,而“扯线”之人恰是沙四大,又展现出这一人物的喜剧性和复杂性;用“变脸”表现杜鹃为了母子能有合法身份而嫁给垂死之人时,数次将对方错认成未婚夫的恍惚心境,大有蒙太奇效果;杜鹃投靠兄嫂后,嫂子刁钻,将婴儿遗弃,杜鹃闻讯后采用了一套“失子惊疯”的表演,由于杜鹃并非孩子生母,逃难之初也曾想把孩子托付他人,因而这一套表演除了抒情和炫技之外,更是杜鹃和郡王公子感情深化、自此真正“情同母子”的一个标志;找一个说书人串场,制造“间离效果”,本身是杂剧传奇里常见的手法,是戏曲与布氏理论的切合点,也是新编戏特别爱用以致差不多用滥了的老哏,但这出戏里用得相当合适:超然剧外的叙述、与剧中人的问答,以及加入了现代词汇和网络用语的各种插科打诨,既让人感到古意盎然、笑料迭出,又达成了布莱希特所要求的引导观众冷静观察、批判探讨的目的;此外,布氏剧本中时而让演员沉默、歌队代语的手法的和川剧独具特色的帮腔简直无缝对接,想来这也是创作者选择改编此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上所述,该剧在形式上堪称完美,惜乎内容上,尤其是表现主题的地方,太力弱了。原著没看完,百度了一下,貌似,戏里淡化了讽刺意味,强调了爱,使之更加和谐了。。。不过这也不算大问题,毕竟核心价值观神马的还是值得歌颂的。。。但是,唱词,一直很晓畅,几处四川俗谚的应用还挺精彩,一到肯綮之处,什么人性啊良心啊母爱啊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之类的奇怪东西就冒出来了。。。(原文当然没这么夸张,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水很现代很大白话很违和甚至有点犯二。。。可以自行代入其他新编戏的观感。。。)之前花大力气把龙画得鳞甲生辉,点睛之笔却成了最大的败笔,实在让人遗憾。灰阑夺子,杜鹃心软放手之前有一段唱,本该是高潮的,实际上于我却并无触动。所谓乐人易,动人难,看戏的时候,搞笑的部分看得很开心,悲催的部分却并无甚同情,让观众保持超脱冷静是布莱希特想要达到的效果,但始终没有激动与感动,或许未必是这个川剧想要达到的效果吧?当然这可能和看戏的心情有关,然而真正的好戏,应该是足以移情的——哪怕对我这样的铁石心肠也移得动的。。。

    如果将排新编戏比作用外语写文章的话(呃,好吧。。我也不想这样比的。。但现在戏曲的语汇对于外行编导来说就是外语啊。。。。),大多数新编戏都像是在用拙劣的文法错误百出的语言讲述着拙劣的故事,能够用chin-englishi把一个平庸的故事讲清楚,就算得上正常的靠谱的作品了。而优秀的新编戏,自然应该文质彬彬,用地道的语言,写一个内涵深刻的故事。内涵深浅,得看悟性看机缘,而把一门语言掌握纯熟,也必须经过长期浸润和刻苦磨练。《灰阑记》的情况,则像是用精纯地道甚至词采华瞻的语言,写了一篇心灵鸡汤。。。

    演员水平很不错,或许因为沈铁梅在,女角儿唱得都很好,帮腔貌似也比四川川剧院好听(也有可能是剧场音响的关系就是了)。主演身段也挺不错,表现力还是很强的,不过,由于种种种种原因,动人难啊~服装有点奇怪,但不是不能接受,整体戏好的话,服装其实是浮云。。看介绍,貌似重庆川剧院还是蛮有钱的?特别要提出的是,后半场演那个小公子的,是个真的小孩呀~看上去就四五岁的样纸,特别萌,特别乖~~不知道他知不知道自己在演戏啊~~啊,好乖好乖~~

    贡献  第873名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5-30 20:53
  • 签到天数: 69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逛坛为生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0:56:58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同改编自布莱希特本子的缘故,看的时候总感觉和《江南好人》有些相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光裕戏曲社 ( 苏ICP备09082362号   

    GMT+8, 2024-6-22 07:59 , Processed in 0.391332 second(s), 8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