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6-3 09:22 |
---|
签到天数: 18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人坛合一
|
请注册并登陆使用,以体验更好更便捷的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风清朗 于 2015-2-1 00:00 编辑
1月31日下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戏《二泉映月》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演出,主演茅威涛。
保利大剧院在河西奥体那里,好远啊,进剧场不给带包,不给带水,不给拍照。大冬天干燥啊,口渴。。。不过这个剧场倒是符合茅威涛的调调,她甚至还希望观众不要鼓掌(肯定是更不给叫好的),穿礼服来看戏呢。
以我个人来看,剧情很牵强,整体感觉,就是一出普通的,不及新编戏平均水平的新戏。剧中用了很多无锡元素,唱了几段《无锡景》小曲,也少不了说了说无锡的各处名胜,当然,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就是无锡的象征之一嘛。
整个戏就是说了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一开始还用很文艺很唯美的舞台打造一个很文艺的序曲,在整个演出中,阿炳死去的妈妈还会偶尔撑把伞从舞台后面飘过,以“妈妈”为代表的对身世的执念最后得以释怀,创作出了《二泉映月》。
人物传记性质的戏,不好写,我回去又查了下阿炳的简介,感觉这个戏,人为的改编了很多史实,就是借阿炳这个人和一些元素来写别的东西,写一种情怀,情节很牵强,正一教是可以结婚的啊。《二泉映月》这样一首大变革的动荡时代里,民间草根艺人把自身凄苦遭遇融入进去的曲子,变成了一首对私生子这个词、对自己的过去、对妈妈的执念得到抚慰之后的抒发和超脱之曲,整篇的抒情就觉得很矫情。戏里反复出现“泉水”、“山”、“明月”的字眼,但是整个故事情节跟这些字眼无关,其实《二泉映月》这个曲子本身也与这些无关,只是后人命名时借用无锡的风景而已。在剧中,这些字眼就是一种意向的文字表达,最后一场很快就从“泉水”“明月”顿悟到“我要到二泉边去!”特别有种中小学生作文的感觉,明明写跑题了,然后时不时点题强调下好多拿点分数。
阿炳逛窑子抽大烟那场戏,让我想起了余叔岩等老前辈,大师们的艺术道路上怎么都有这么一段囧事,从而不破不立。那一场里还有类似“十八摸”的调调哦~
茅威涛的嗓子。。。虚着声音唱,很多咬字都吞进去了,后面还好一些,前两场,乐队的声音都能盖过她的唱,台上的其他演员,不知道是为了不抢主角的风头呢,还是嗓子本就如此,都是茅式风格。唱腔设计,感觉凡是张嘴唱,都是在抒情在感叹,而且叹来叹去都是那些东西。台上生和旦之间、流派之间的区分度不大啊,都是那种茅式的虚着声音柔和的调调。
茅威涛有实力有想法有行动力,也有大量的粉丝,以她现在的影响力,完全可以把越剧和尹派更好的继承和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戏曲的美。我不反对排新戏,继承好则可以创新,或者为了剧团生计和票房炒作而排新戏,可以理解,应该包容,但我不能理解以排新戏为目的的行为。“成派”或者“出新”的执念毁了这一类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太想在史书上留一笔了,太想凸显自己的风格,这种执念反而束缚了演员的格局。
关于“叫好”,我想说,有的戏,有的演员,演到那个节骨眼上,观众非得叫好才痛快,才能把胸中被舞台表演刺激起来的那股劲头抒发出去,不吐不快啊。但是有的戏水平不够,有的演员水平不够,观众只能给予礼节性的鼓掌,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但是叫好就没有了,因为想叫好也无处可叫啊。偏偏茅威涛以观众不叫好甚至不鼓掌为荣,推崇西方的剧场礼节,那你就别演戏曲吧,果然,她现在演的不是戏曲了。
希望部分学者不要去误导茅威涛,研究西方戏剧的似乎很期待茅威涛成长为他们所想看到的那种类型,难道是为了证明自家学说才说真理?强调现代戏和个人主义,要求个性解放,去除传统束缚,但是如果去除了传统,这还是戏曲吗?
二泉这个戏,到底想表达什么?没看懂~ |
上一篇: 1月31日观看京剧《大 探 二》下一篇: 2月1日观看越剧《五女拜寿》及一点流派思考
|